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老教师痴迷获奖是“证书时代”的悲剧

www.fjnet.cn?2012-05-18 16:01? 张楠之?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广东肇庆一名五旬教师17年间倾尽家财,购买“共和国之星”等各种证书200多个。家人称他现在穷得只剩下奖状了,并呼吁有关部门查处骗人评奖。(5月17日《广州日报》)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中立足,就必然要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肯定性评价,是每个人的天性。尤其是对于有理想有追求,梦想成就一番或大或小的事业的人来说,更是需要不断地通过外界对自己的肯定性评价来获得自信,并且通过这些评价来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是否实现了理想等进行判断。

实际上,在来自外界的评价之外,很个人还会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很多时候,外界更倾向于对结果的肯定,却容易对为追求结果而付出的努力视而不见,换句话说,就是外界更倾向于“以成败论英雄”。而由于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外界对处于努力过程中的人的评价往往是消极的、负面的。这时候,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的坚持,没有适当的自我肯定,很多人很难坚持下去。

但是,现实却是,很多人往往是由于无法获得内心的自我肯定,才转而不断地寻求来自外界的肯定,并且从这些外界的肯定中获得精神的支持,支撑着自己继续在既定的奋斗之路上走下去。而如果失去了外界的肯定,其整个的精神就很容易因为得不到支撑而垮塌,甚至崩溃。

杜老师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却痴迷于诗歌创作,在周围人看来,属于典型的“不务正业”。所以,杜老师比任何人都更强烈地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尤其是当他的工作地点由中学而至小学,由城镇而至乡村之时,这种证明自己不是“不务正业”的需求就越发强烈。而这种肯定的来源只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己不断发表的诗歌作品,一是自己不断获得的证书。

诗歌早已式微,写诗很多时候并不能获得周围人的肯定,但是,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杜老师身处的是一个特别看重各种各样的证书的社会,证书肯定一个人的效力显然比发表诗歌作品大得多。在这样一个社会,即使你满腹经纶,如果不能没有博士、硕士的证书,可能也很难在大学里谋得一份教职;即使你与正规大学毕业的学生在能力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如果没有能与别人相抗衡的一纸毕业证书,你的竞争力也要大打折扣。你的一切都不能由你自己证明,而必须由证书来证明。也正因如此,制贩假证才会成为一个红火的地下产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杜老师不断地花钱“购买”各种各样的证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他不幸频繁成为各种颁奖骗子的目标,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这个过于看重证书的时代的悲剧。只有当证书不再被当作实力的象征而遭到顶礼膜拜,当能力本身成为一个人实力的唯一证明时,像杜老师这样的悲剧才有望避免、消失。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