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证书人生”更多烙印着个体认知偏狭

www.fjnet.cn?2012-05-18 09:19? 李晓亮?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365体育备用网址:“评奖经济”的报道,去年曾一度喧嚣于媒体。明里打着颁奖的幌子,暗地却竖着敛财旗子的各式“伪评奖”,都被媒体一一剥下了画皮。哪怕名头再响,级别再高,只要不具备基本的公正、权威和公信,只要参评者掏钱就能中标,出点工本费、入会费就能得奖,那么这样的奖项,就如同儿戏。

随着监管部门的专项清理整治,不少“伪评奖”渐渐销声匿迹。对这种评奖式的敛财路数,一般人或已认清。不过,之于十几年如一日沉溺其中的“获奖饥渴症”患者而言,即便打掉一批“歪奖项”,他也未必能从此超脱。

广东肇庆五旬教师杜伟新,不幸位于此列。17年间,他省吃俭用,倾尽家财,购买了各种有着唬人名头的证书200多个。据说花在各种证书上的钱有十多万元,几乎倾尽毕生积蓄。用家人的话说,他现在穷得只剩下奖状了。

先不管骗人奖项如何害人,至少就事论事,在“杜伟新十年买奖”一事上,他个人的偏执或曰病态程度,可能远超了那些奖项的平均杀伤力。这并不是否认那些伪评奖的社会危害性,而是说杜伟新这一个案,也提供了其他的反思维度。就是在整体的“歪评奖环境”没有根本改观前,杜伟新式的个体救赎也需要正视。

平心而论,对这个“获奖专业户”渴求奖项认可的心理,我并非不能理解。记得中学时期,在班级征订的各种文学刊物夹缝中,各种野鸡类文学大奖赛征文小广告,对一个怀揣文字梦的中学生而言,那种诱惑难以言传。所幸,在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苦口婆心的开导下,我最终认清了这种征文颁奖的骗钱性质。

相较而言,我幸运在当时就遇到一个及时打消自己虚荣念头的班主任,而杜老师的可悲之处在于,偏执与“伪荣誉”的循环,内化成一种精神春药。更可悲的是,他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种认知缺陷,不但没能及时回头,反而一再向学生炫耀自己的“荣誉认证”。

从个案讲,杜伟新的际遇似乎是个体悲剧,不应上纲上线。但依赖“名不如实”的证书,来寻找价值认可,则未免本末倒置。一个迷恋写诗的老“文青”,由于“不务正业”,十多年间,从重点中学到了农村小学;因买奖而无钱为母治病;整日活在别人言不由衷的恭维中。其悲情身影,跟孔乙己们颇有些相似。

杜伟新的200多个证书,和曾出现的“五道杠”亦如出一辙。以为证书可以换来主流价值的认可和褒奖,殊不知不管证书真假,这样的个体认知都是偏狭的,最终换来的也只是一道精神枷锁。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