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全面小康的福建印记 > 典型案例 > 正文

宁化县: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2020-12-24 16:24:12?作者: 张颖 赖全平 孙熙沛 雷启超?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颜财斌   我来说两句

宁化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保障小规模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运转。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乡村教师享受差异化生活补助。评职评优待遇保障享受政策红利。教师成长纳入整体规划,优先安排学习进修外出培训。城区8所优质学校对12所小规模学校精准结对帮扶,“一校一策”。中心学校建立行政挂校蹲点的校点走教机制,一体化办学。定期选派优秀教师进山执教。推行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下坪小学老师组织师生升国旗。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通讯员 赖全平 孙熙沛 雷启超 文/图)宁化县治平畲族乡下坪畲族村毗邻汀江源头,距宁化县城65公里,崇山峻岭,竹海莾莾。下坪小学就坐落在这个海拔超过600米的大山中。


创建于1952年的下坪小学,是宁化县最偏远的学校,只有一条简易公路蜿蜒通向山外。学校有5名一年级学生、9名幼儿班小朋友和2名教师。


“得益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坪小学的教学条件不断完善,有了一栋教学综合楼和电脑等学习用品以及运动器材。”54岁的教师兰林平起了个大早,骑上摩托车,在浓雾中穿行了半个多小时,到达下坪小学时还不到7点。他清扫完校园落叶后,便站在校门口,眺望着云雾缭绕的大山,等候着学生返校,开启一周的学校生活。


下坪小学是宁化一所典型的小规模乡村学校。“在宁化,全县有20所这样不足百名学生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总班级34个,在校小学生274名,约占全县在校小学生的1.15%。”宁化县县长姚文辉说,虽然少而小,但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小,加大了乡村教学点帮扶力度,强化了乡村教学点管理,不断激发办学活力,努力办得小而精、小而特,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学校办好了

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


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下沙小学,校园面积2420多平方米。现在有了新建的“孝茂教学楼”,每个班级配备了“班班通”。 学校还将原宿舍楼改装,增设了科学实验室、学生活动室、书法室、体育器材室、少先队活动室等功能室。坑坑洼洼的老操场也改建成美丽的运动场,设有60米三行彩虹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场,沙池内配有单杠、双杠、爬杆等器材设施。


“拆掉的老教学楼属于危房,房顶经常漏雨,下雨时雨水常淋湿学生课本。门窗破损严重,冬天寒冷的北风刮得学生直打哆嗦。”校长陈日先说,前几年拆了重建,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


“学校办好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村民外出务工也放心了。”下沙畲族村党支部书记雷旺金说,办学条件好了,也吸引了部分学生“回归”。留在家门口上学,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也有利于孩子帮忙做家务。


“爸妈在外打工,我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们没空接我,我带中饭到学校吃,老师会帮我热饭。”学生赖斯昌天真无邪的眼中饱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家长曹雪才则表示,祖祖辈辈住在山里种田,到乡镇念书开支太大,山村学校条件不错,孩子太小,留在家门口读书,家里也放心。


近年来,根据小规模学校办学规模和学生人数,宁化县每年统筹安排专项经费,2018年以来投入150多万元。乡镇中心学校每年也会投入一定经费,保障小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运转。同样处偏远山区仅有27名学生和3名教师的安远中心学校,先后投入30多万元用于小规模学校的环境建设、操场整治及添置学生食堂设备。中沙中心学校投入6万多元用于小规模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添置体育运动设施、功能室器材及图书。


“小规模学校是乡村的‘神经末梢’,在保障乡村孩子受教育权利中起到兜底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宁化县副县长周颖说,小规模学校方便了乡村孩子就近入学,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

1  2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