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365体育备用网址:|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全面小康的福建印记 > 典型案例 > 正文

“非遗帮扶”助乡村振兴致富鼓干劲

2020-11-23 17:30:00?作者:雷沛弘?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颜财斌   我来说两句

“我现在觉得浑身都是劲儿!”--这几年,贵州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长兴堡镇五里村绣娘杨云方正在家里绣衣服,她美滋滋地说,这幅绣可以挣2000元。在贵州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武陵山苗绣基地,曾经是贫困户的杨云方干劲十足,与当地绣娘一起加班加点赶制旅游绣品,绣娘们说是苏州的旅游帮扶单位将脱贫工厂建到了他们的家门口,让不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月平均收入4000多元。(11月16日中国文明网)

学会一门手艺,全家有望脱贫致富这不是远景。因为乡村的剪纸、刺绣、绘画、金属锻制、建筑营造等在内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带动城乡就业、促进脱贫增收的作用。据资料显示:从2018年7月以来,除了苏州,全国其他文化和旅游单位也积极支持地方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超过2000所,带动了边贫群众脱贫增收,助力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将非遗作为扶贫产业让乡亲们在小康路上有奔头。不可否认,缺乏一技之长,通常是制约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因素。而实际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往往是传统工艺的富集区,特色突出、数量众多的非遗资源正等人开发利用。曾经,群众守着非遗资源无从下手,与资源不“来电”,现在不同了,通过各地的扶贫对接,不仅将资源盘活,而且通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让贫困户掌握的传统工艺更有用武之地。拥有一技之长的群众,依靠自己的老手艺就能居家就业、就地脱贫。

以地处深山的贵州铜仁为例,近年来有了江苏扶贫部门帮助他们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让优质茶叶、精美绣品通过旅游渠道发展得很红火。即便是年初受疫情影响,游人减少,可是,通过江苏各地扶贫部门的努力,不仅很快解决非遗产品销售难题,还帮助他们有效扩大消费。尤其在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的支持下,几大电商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相关单位、企业和江苏扶贫单位纷纷为他们“带货”,让群众对小康充满信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非遗扶贫”让乡亲们既富“口袋”更富“脑袋”。苏州高新区还依托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对他们扶贫的群众开展网络培训,如此“造血式”扶贫不仅助力村民技术见长,更拓宽其眼界、打开其思路,实现了富口袋与富脑袋同步。如今,在我国各地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里,各有关部门广泛组织开展传统工艺培训,提升村民的产品制作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各部门积极举办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组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进入各景区、景点和公共服务场所,加大线上线下的宣传和营销力度……传着手艺、赚着钞票,还能守着娃、顾着家,让群众在物质上致了富,更在非遗传承上融入了大世界。

因此,用好“非遗帮扶”,也能给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让更多乡亲们在“非遗致富”找到奋斗“新途”,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仓山区委文明办 雷沛弘)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365体育备用网址: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