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365体育备用网址:|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欢欢喜喜闹元宵 > 元宵资讯道元宵> 正文
分享到:

除了吃汤圆,你知道在古时候都是这么过的吗

2017-02-07 10:38:3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据《山西经济日报》报道,传说吃元宵习俗与东方朔和一位宫女有关。东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十五晚上可让擅做汤圆的宫女元宵做好汤圆。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除夕夜的炮竹声还在耳边回响

转眼,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

|元宵节|

现在过节的方式无外乎吃喝罢了,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

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耍龙灯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在这一天里舞龙灯,期盼着这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好兆头。

踩高跷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舞狮子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划旱船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盛行的活动。表演者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

汉代:做汤圆敬火神君 宫女元宵做最好

汉代:做汤圆敬火神君 宫女元宵做最好

资料图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据《山西经济日报》报道,传说吃元宵习俗与东方朔和一位宫女有关。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为了帮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和家人团聚,东方朔在长安民间造势,称:“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

汉武帝也知道了这一传言,连忙请来东方朔。东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十五晚上可让擅做汤圆的宫女元宵做好汤圆。万岁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夹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办。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

唐代:长安城元宵节盛况空前 前后三天金吾不禁

唐代:长安城元宵节盛况空前 前后三天金吾不禁

资料图

车宝仁唐代的春节非常热闹。除夕有傩舞傩戏,用歌舞娱神使人娱乐。宫廷也表演傩舞傩戏。除夕夜间守岁,通夜不睡,宫廷民间都这样。正月初一,叫元日,也叫元旦,是一年的开始,这天的朝会非常盛大,朝廷官员要朝拜,远方少数民族、外国首领也要来朝拜。唐太宗有《元旦》诗:“恭以临四极,垂衣取八荒。”“百蛮奉遐盡,万国朝未央。”王维亦有诗:“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流。”(《和贾至舍人早朝》)民间也很重视元日,这天家家团聚欢庆还要吃元阳脔,饮屠苏酒,吃五辛盘,胶牙汤。从初二到初十,长安城居民有传座的风俗,就是亲戚朋友互相邀请,一起饮宴。

唐代元宵节盛况空前,主要的活动是观灯。平时长安城有严格的宵禁,元宵节前后三天,金吾不禁,所有市民可以自由出入街巷,通宵达旦观赏花灯。唐人韦述《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以观灯。”上自皇上后妃、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其都城侍女,文人雅士,诸番夷狄,莫不上街观灯。长安城有一百余万人,几乎全部观灯游乐。人多拥挤,甚至有人被架在空中行走几十步(一步五尺)的。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秦王破阵乐》表演,管弦齐奏,钟鼓合鸣,声震百里,动摇山谷。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序:“京城正月望日(十五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驰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騈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竟夸,文士皆赋诗以纪其事。”

官府抽出巨资结扎巨大的灯轮,供官吏和人民观赏。据记载,唐睿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元宵节前后三天,在安福门(即宫城与皇城间横街的西端城门,在今玉祥门南边西五台)外,构建巨大的灯轮,高达200多尺,缠绕五颜六色的丝绸,用黄金白银装饰,悬结花灯5000多盏,火焰灿烂,近看恍如天宫幻境,远望宛若云霞虹霓。组织数千名宫女打扮得华美艳丽,在此歌唱。还从长安县、万年县两县(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界,西设长安县、东设万年县)挑选1000多名少女在灯轮周围跳舞唱歌三天。诗云:“火树银花夜,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放歌尽落梅。”落梅即古代传统的歌曲《梅花落》,可以想见热闹繁华盛况。

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太平盛世,天宝年间尽管存在社会危机,但统治者仍认为是太平盛世,更加追求奢侈享受,这一时期灯节更盛,政府和贵族大搞灯树、灯楼等。玄宗居住的兴庆宫西南角是勤政务本楼,为当时中央政府办公大楼,其下有什子大街。此地南接东市,西临皇城、太极宫,北望大明宫,贵族云集,十分繁华。每年在此搭建高棚,派宫女表演舞蹈。有能工巧匠毛顺,能扎结巨大灯楼,宽20间(约200尺),高150多尺。其上悬挂珠玉,风吹则有美妙的音乐声。彩色绸缎色泽鲜艳。花灯有的龙飞凤舞,有的虎腾豹跃,非常生动形象,巧夺天工。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宰相杨国忠兄弟每人都在灯节点燃千盏灯烛。杨贵妃得宠,其姊妹也得宠。她大姐韩国夫人制作百枝灯树,高达80多尺,树立在小山上,点燃灯烛,光辉灿烂,百里路都能看见。唐玄宗还在此设宴大餔,招待臣民,命禁卫军士穿锦绣衣服,披黄金铠甲,排列仪仗阵容。叫梨园教坊大规模表演山车旱船、武术杂技。训练的大象拜舞,驯养的犀牛表演;侍女踏歌,文人献词,蔚为大观!诗人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帝官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树,东华金闕万重开。”

唐代后期虽然没有前期经济繁荣,但是春节元宵节仍然受到人们重视,盛况不衰。

宋朝:元宵灯展全民狂欢 把花灯戴到头上

宋朝:元宵灯展全民狂欢 把花灯戴到头上

年年闹元宵,年年看灯展。在宋朝,元宵灯展绝对是全民狂欢。

以北宋京城为例,每年冬至刚到,官府和富裕之家就开始为元宵节的灯展做准备了:在皇宫南侧搭建舞台(以便让皇帝和臣民共同观看各路艺人的精彩表演),在御街两旁安放栏杆,在全城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划定场地(供灯展和表演之用),并出资协助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进京排练(时称“行放”,意即彩排),让他们在灯展期间大显身手。当然,更要出钱采购花灯,包括灯球、灯槊、绢灯、镜灯、字灯、水灯、龙灯、凤灯、走马灯……还有很多巨型花灯无法搬运,只能就地扎造。

《东京梦华录》载:

自灯山至宣徳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

皇宫南侧,东西大街,街道两侧是几百米长的灯展区。人们用带刺的树枝编成栅栏,栅栏内竖起几十丈高的巨竿,竿上悬挂着纸糊的神仙、佛像、戏曲人物,风一吹,神佛皆动,就跟活的一样。这两根巨竿中间是戏台,官府派艺人在此表演。

如果我们在灯展期间来到宋朝,还会惊讶地发现一项奇观:好多宋朝人竟然把花灯放到头上,人在街头漫步,灯在头上闪烁。

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载:

妇人又为灯球灯笼,大如枣栗,加珠翠之饰,合城妇女竞戴之。

宋朝的巧手工匠把灯笼打造得像枣子和栗子一般大小,再用珍珠和翡翠做装饰,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往头发上一插,成了最耀眼的饰品。到了元宵灯展的时候,满城妇女都戴着这样的灯饰上街。

元朝:全年假期16天 走百病风俗出现

元朝:全年假期16天 走百病风俗出现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从元代起,上元开始出现了“走百病”的风俗。周用有《走百病》诗:“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共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转自光绪《宁津县志》)明清时代在正月十六日傍晚盛行“走百病”活动,走百病又叫散百病、游百病、遣百病、除百病等,一般是登高走桥,赴庙行香,说是可以去除疾病。参加者在一些地区是男妇结伴,也有相当多的地区是女人甚至病妇进行。清人褚人获认为:“正月十六日,古谓之耗磨日,官私不开仓库。唐张说诗云‘上月今朝减,流传耗磨辰。还将不事事,同醉俗中人’。金与元国俗,正月十六日谓之放偷,契丹呼为鹘里叵,华言偷时也……而燕地正月十六夜之走街,恐亦遗俗也。”(《坚瓠续集》卷二)聊作此俗起源之一说。

明朝:皇帝赐百官元宵 灯节进入鼎盛时期

明朝:皇帝赐百官元宵 灯节进入鼎盛时期

有明一代,上元节的表现,最主要的是张灯,设鳌山,放烟火,其次有“赐百官元宵”之举,所以明朝时候,已经很普遍的称呼上元节为“元宵节”。

本来,上元张灯设鳌山放烟火之风,在唐朝宋代已初具规模,但在明代此风为尤盛。洪武帝朱元璋既然平定天下,就曾令百官庶民尽量的在上元之夜来赏灯,同时“大弛夜禁”十日,这做法对其后来各朝有相当大影响。

据成祖实录记载:“永乐十年元宵节,赐群臣宴,纵观鳌山三日。户部尚书夏原吉侍母来观,上闻之赐钞二百锭。”又载:“永乐十二年元宵节夜,上御午门观灯,宴群臣进诗,命翰林第高下,赐钞有差。”可见当时元宵节之热闹,已经成为天下太平的突出表现。

孝宗弘治十三年时,工科给事中张文曾奏请罢上元烟火,其上孝宗之疏云:“近日太监李兴,有灯节烟火之请,伏蒙圣上参酌旧典,以三分为率,命减去分半,兴复奏止减一分,夫以李兴导欲献谀,为圣德累,而当国计者复不能一争之,臣不知其何以为心?况今年吴楚徐淮,巨浸滔天;山陕亢旱尤甚,军需百出,民力告竭,虏患虽宁,窥伺未已,加以云南思陆之为变,而广西猺獞之贻患,荆禁流民之啸聚,虽以江西腹里之地,而群盗白昼公行劫夺,万一一方有急,四面皆从其忧,盖有不可言者,岂可谓天下无事,而可以恣宴乐乎?臣请今次上元鳌山烟火及百官筵宴俱乞停免,以其费给军饷,使天下晓然知陛下心在忧民足国,而不在於崇侈纵欲,则人心安于内夷狄畏于外,百官象于朝。子孙法于后,是撙节于一身者甚微,而恩及于天下四方者甚大,窒过于一时者甚小,而培养于天下后世者甚远也!”此疏递交皇帝后,孝宗不以为然,仍令减半成造。从这一篇请罢烟火鳌山的谏言,我们一方面可以知道这种度上元的方法----鳌山燃放烟火,在当时已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同时也可以反证出当时烟火鳌山成造费用实在巨大。

即便是到了正德、嘉靖诸朝,此风依旧盛行。万历(十三年),山东道御史丁此吕也曾上疏请罢鳌山,奏疏中有谓:“宜撤鳌山之灯,止寿宫之阅,停磁器之制,节织造之工”等语,当时内监曾传:“元宵节乾清等宫设鳌山等灯,”礼科给事中王士性上言曰:“四方守臣所奏,洪水岁祲,营垒火光,灾异纷如,而慈宁又有此变(案“慈宁宫”于本年上元节前被焚)正宜修德消弭,安得复恣于乐?宜一切报罢!”神宗允诺,故在当年的上元节停灯一次。

总之,明代此风极盛,虽然继承于宋朝而远胜于宋朝也。想起明代曾有人作“西厂观烟火”诗云:“晚直郊原月未斜,升平乐事览繁华;九边鹿静平安火,上苑春催顷刻花!跋浪鱼龙烟似海,劈空雷电炮为车;归途尚有余光照,一路林峦映紫霞!”可略见当时上元节之大概情况也。

因此,近代有史学家认为,在历朝帝王中,以明朝朱姓皇帝对元宵节最为看重,并极度嗜好灯会,可以说,中国古时的正月花灯就数明朝闹得最欢了。

有史载,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应天(今南京)后,为庆贺当年的元宵节,他招徕天下富商,放灯10日。当时的南京城内盛搭彩楼,并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一时蔚为大观。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北京东华门辟两里长的灯市,从正月初八起,至十五达到高潮,十七日结束,每晚花灯、烟火照耀通宵,鼓乐杂耍喧闹达旦。《明会典》就记载了这样的情况: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赐假十日,以度佳节。《帝城景物略》也记述了明朝京师从正月八日至十八日,东华门外有“灯市”,“贵贱相还,贫富相易贸,人物齐矣。妇人着白绫衫队而宵行。……富者灯四夕,贫者灯一夕,又甚贫者无灯。”

?

清代:盛京元宵节四平街上看花灯

清代:盛京元宵节四平街上看花灯

在清代的民间,元宵节是重要的节日之一。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走上街头观赏花灯。位于方城内的四平街,即今天的中街,是最热闹的地方。

四平街是努尔哈赤建都沈阳后形成的第一个商业中心,此后尽管清政权入关,但是没有带走四平街的繁荣,这里仍旧是盛京商业的发祥地和商贸集散中心。“四平”即四季平安、四海升平之意,而每一年的正月十五,这里更是人山灯海。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时期,盛京的习俗是在每年灯节的前三天,在四平街上张灯结彩,表示庆贺。光绪年间,四平灯市的高潮是丝房、金店在十五月明之夜燃放的“盒子灯”和色彩绚丽的火花。据资料记载,早在每年正月十三,各大店铺就开始在门前搭起二三丈高、贯通南北的木杆架子,十五夜华灯初上之时,用绳子把一个六尺多高、三尺来宽、外面用花纸精制的“盒子灯”吊在木架的横杆中央。及至午夜,由年轻的店伙计把“盒子灯”下端的纸捻子点着,当捻子向上烧到盒子灯底时,只听“砰”的一声,开始出现一至十变的灯景。待十样灯景全变完,大约需要半个小时。

365体育备用网址:元宵节,民间传说中有许多故事。传说吕后病死后,其家人想夺取刘氏江山,平定之后,汉文帝登基。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作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于是,正月十五渐渐形成张灯、观灯、闹花灯、放焰火、打灯谜和吃元宵等习俗。

(东南网综合中国网等媒体整理)

更多>>相关图片
365体育备用网址: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