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365体育备用网址:|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清新福建任你游> 福州 > 正文

新壶村

2017-01-03 09:21:57??来源:福建省旅游局  责任编辑:陈晓青   我来说两句

一、基本概况

新壶村位于闽清县坂东镇南部,新壶村坐落于六都平原演溪之西,柯洋山主峰之下,村庄面积386Km?,村占地面积1350亩。辖有3个自然村,人口共计434户1322人。新壶村是以古民居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省级旅游定点景区,福州市十佳最美文化村,现保存了以目前全国最大的单栋建筑古民居宏琳厝为主的古民居群。

二、古民居

宏琳厝

宏琳厝俗称新壶里,坐落于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单栋建筑古民居。宏琳厝由药材商人黄祖嘉(1755-1815,字作宾,号寅轩)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并由其子宏琳于1823年才“断水”落成,前后历时28年。宏琳厝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17832.3平方米,使用木材7万多根,全厝大小厅堂36间,花圃25个,天井30个,风火墙36堵,水井4口,大门13个,住房666间,居住着黄姓家族,历经11代后,宏琳厝现已形成一个自然村落。1997年,闽清县政府将宏琳厝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8年6月1日对外开放。2005年宏琳厝成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宏琳厝正座建筑为七开间,中为厅堂,两侧各有3间厢房,左右两侧由山墙和廊庑、正前方由院墙和廊庑围合中心院落而成,左右均齐、中轴对称。按屋顶的围合来看,也是“四水归明堂”,很像“四合院”,可是左右和正前方只有廊庑没有房间,又不同于“四合院”。宏琳厝由虎头门以纵向中轴布置直入三进,各进之间隔一横街,以街、廊、弄、墙贯穿其间,既前后呼应,又左右逢源。内厝均为木结构,八扇夹火墙,扇以九根立柱用横枋贯串组成。中间正厅,两边各建一、二、三官房和火墙衕,左右书院各三间,中为书院厅,两旁为书房。回照三进不同,首尾两边没有开间,二进回照左右各分二间。正厅、书院、回照围为天井。正厅、后厅以屏门相隔。第三进正厅设公婆龛。二、三进后厅隔后天井为厨房,(一进不设厨房间)三进厨房正中为厨房厅,(二进不设厨房厅)左右各建厨房四间。火墙外左右两旁建横厝。横厝背靠火墙,隔沟建筑,朝向与正厝成90度。横厝两端朝正厝正反方向各开横厝厅一间,两厅之间平排建横厝八间。横厝之外建外横厝。外横厝平面布局与横厝相同。两进之间为横街,横街左右各设两间下马间,东南角和西北角建兔耳各一间。

宏琳厝为两层半土木结构建筑。其屋顶为硬山式双坡顶,屋脊为一高两低的燕尾脊,层次感强;山墙是马鞍形的封火墙,当地俗称“观音兜”或“马鞍墙”,山墙顶部用青砖黑瓦砌成马鞍形风火墙,山墙两端部施以墀头,并以泥塑装饰。外墙以方石作墙基和墙裙,墙体用夯土,现如今墙面已粉刷成白色,极具福州传统民居特色。内墙以木板和被劈满小洞的木板上黏贴土夹草分隔,内墙主体结构是穿斗式木构架,采用减造柱做法。

中轴线对称布置,布局十分讲究。翼檐卷仰,翚飞鸟革,雕梁画栋,工艺精湛,门户窗棂花格浮雕,剔透玲珑,门楹、走廊用花岗岩条石制成,粗扩雄浑。屏门生漆金画,项柱石浮雕花草,栩栩如生。正厅、直廊、天井、横街、虎头门地面原为三合土铺地,现如今已基本改为水泥路面。整个建筑精细协调,色彩和谐,工整大方,是民间建筑技术宝贵的实物材料。

?

36面封火墙将整座宏琳厝大体分为20个单元,一旦遇到火险,堵住封火墙的门洞,丢弃一个单元,可以保住其他单元,起到丢卒保车的作用。

在各水沟连通交接处设20个过水窨井,每个单元各有一个窨井。窨井不仅上下沟连通而且与所有明沟阴沟相连,一旦发生火险,上下沟水集中窨井便于应付。由于和阴沟相连,只要堵截有关水道,各户只要将家庭用水倒入阴沟,水就会如人意直奔使用窨井,免得救火人员拥挤,而且一方遇难,各住户人员均可出力。为了保证水源,除开挖4口水井以外,厝外开一条水渠,保持常年流水,以便急用。

东南角和西北角的兔耳,便于观察四周匪盗动静,以便瞭望控制敌情。火墙衕畅通无阻,以便集中人丁,迂回进攻和退却。外横厝的城坎可以出其不意地袭击来犯者。横街的下马间装有火炮,有明火执杖来犯者,可以给予当头一击。厝内水井,可以在匪盗围厝之时供水,解除无水之忧。

宏琳厝坐西南朝东北,中轴线对称布置,布局十分讲究,保持了良好光照和通风。20个过水窨井平时是沉积井,上沟的淤泥积于井内,保证了下沟的畅通无阻。厝内明沟阴沟均相连又畅通,便于排水,防止淤积,保证了使用房屋的干燥。

宏琳厝的防卫设施,构思精巧,切实可用,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宏琳厝为一次性设计、施工,一气呵成,建筑专家们认为宏琳厝是中国民居建筑的优秀范例。

宏琳厝是三进三落式的闽东大厝,中轴线对称布局,沿中轴线方向依次分为一进大厅及两侧横厝、外横厝、二进大厅及两侧横厝、外横厝和三进大厅及两侧横厝、外横厝。一进大厅为家中的小字辈生活活动的场所;二进大厅为家中的中字辈(当家辈)人物生活活动的场所,建筑功能较为完善。不仅有官房(主人居住的房间)、书院厅(会客用小厅)、书院房(客人住宿的房间)、回照房(也称下间,丫鬟、家丁值班的房间),还增加收租室两间;三进大厅最为高大、打扮得金碧辉煌,是家中的老字辈生活活动的场所,由于上年纪的人在第三进颐养天年,所以游廊比较宽敞,以利于老年人来回踱步。大厝两侧的横厝和外横厝为丫鬟和家丁生活活动的场所。前后三个大厅居住的人物年龄段不同,建筑形式和功能也不尽相同,以及丫鬟和家丁的生活活动场所均位于大厅两侧,是根据中华民族“长幼有序、主从有别”的伦理纲常安排的。同时也依照《周礼?考工记》中的里坊制度,按照地位等级,所处位置不一,身份越尊贵的人,越居中布置;身份越卑微的人,越靠两侧布置。宏琳厝的布局模式极其贴合《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玉壶里

玉壶里,又名石狮厝,位于闽清县坂东镇玉壶自然村内,始建于乾隆年间。该建筑背枕柯洋峰,演溪水由北绕宅而过,田野葱茏,道路平坦,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子孙繁衍,仰承祖武,被称之为六都望族之一。后被批准为坂东镇新壶村不可移动文物。

建筑坐西南朝东北,为二层土木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中轴对称,从东北自西南沿中轴线方向第一进依次为门厅、天井、正座;第二进依次为回照房、门厅、天井、正座;第三进依次为门厅、天井、正座、天井、后座;平面呈三进式布局形式,穿斗式减造柱木构架。建筑大门前有两座石狮,栩栩如生。前座正中开虎头门、内为门厅,设屏门、天井,左右是居住使用的厢房。正座屋脊为燕尾脊,正座里两侧的厢房为储物间,通向第二进的天井现作为饲养家禽,第二进正座作为存放祖宗牌位的祠堂,上有一张照片,左边做的全是男的,右边全是女的,这也凸显出了古时候男左女右严格的顺序制度。第二进天井两侧房间,中间为书院厅,两侧为上书院和下书院,书院厅主要是作为文人墨客谈诗作对、喝茶的地方;上、下书院主要用于居住。此外,建筑里面还存留手锤等古代制作糍粑等特色食物的农作用具。至今也仍有使用。

同时,在整座建筑里面,其枋梁上的雕刻、垂花柱、二进的燕尾屋脊及其上面的彩绘等均是雕刻细致,其做工的精细更体现了整座建筑的价值所在。

金壶里

金壶里,位于坂东镇新壶村墘西自然村内西乾路,始建于清朝。后被批准为坂东镇新壶村不可移动文物。

金壶里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状的一进式布局结构,由门厅、回照房、天井、两侧书院厅及上、下书院和正座组成,为两层穿斗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在金壶里正座的廊柱上有一块很大的布,可以升降,用来作为遮挡光线时用的;大厅内两侧的椅子不是长条的杉木板而是清朝时的椅子形式,两两椅子中间均有一个小茶桌,具有多样的使用功能,厅内的椅子,供桌等木制物,均为实木。供桌如果不用两只手一起抬,用上全身力气,基本都是提不动的。

建筑四周建有封火墙,封火墙连接四周与屋脊围成的内侧一面,饰有精致的彩绘。建筑内的斗拱附有精美的雕刻、以及松果状的垂花雕刻以及门窗均保留完好的窗花,这样的极致精雕细刻使得整座建筑的价值更为突出,其内部结构也更是令人细细琢磨、回味无穷。

?

昌庐

昌庐,又称宝壶里,位于坂东镇新壶村墘西自然村内,始建于民国。

建筑平面呈一进五开间的布局形式,为穿斗式的二层土木结构建筑,由外到内依次有门厅、天井、两侧厢房、正座。门厅前正中开虎头门,块状方石砌筑墙基,青砖砌筑墙体,两侧设有拱门。屋顶为悬山式双坡屋顶。外墙主要以方石砌筑墙基,少许以河石砌之,墙体夯土,白灰抹面。内墙以木板和被劈满小洞的木板上黏贴土夹草分隔,起到保温、隔音的效果,且墙面上还保留有合作化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的遗迹。

门厅设有屏门,门板已不在,仅留下两侧柱子。门厅两侧未设回照房,空间显得更加宽敞。正座前廊屋架为卷棚轩顶,前廊柱上挂有楹联,梁枋上挂有多块“贺寿”匾额。正厅与后厅间以屏门相隔,屏门上雕花精美,木雕刻栩栩如生,向内凹呈八字形敞开,内设公婆神龛。屏门前供桌有“拐子龙”镂空雕刻图案,粗壮雄风。前廊两侧各设有楼梯,楼梯扶手及栏杆雕刻有“宝瓶”图案,细致精美。

建筑内的斗拱、梁枋、门窗、圆形采光口等雕刻较为简单,更显简洁朴素。

春壶里

春壶里,也称山边厝,位于坂东镇新壶村墘西自然村内,始建于清朝。

春壶里的建筑平面与其他建筑平面有些不同,除了平面呈长方形外还在左边多出一个方形的楼房,称为铳楼,古时用于防御之用,上面还存留有三个枪眼。有前门楼、天井、主座、两侧厢房组成。春壶里没有前门厅,据记载是因为房子的主人在建这座房子的时候还没建完,还差一个门厅,就过世了,其后代也没有将其建完扩大,而是保留了未建成的原貌。在房子的左侧屋顶前方有一对野兽雕塑,是为了辟邪之用。

春壶里为二层土木结构建筑,屋脊与其他不一样的是,它没有燕尾脊,只是普通的屋脊形式,两侧设有封火墙。在主座的大厅以及门楼进来后,均有一处正方形标志石,当时用来作为测量的标志,横竖均要与其为基准平行建造房屋。房屋为穿斗式木构架,大厅内墙面的泥土稍稍脱落,土夹草黏贴在被劈满小洞的木板上的工艺看的一清二楚,墙上还隐约遗留文化大革命的遗迹,并且其楼梯设在后厅廊庑上,呈外八字形大大的扩大了室内的使用空间,这也证明当时已经不需要太大的防御功能了。

同时,建筑内的斗拱、梁枋上的装饰精美,垂悬的雕花神似松果,雕刻复杂且精美,及其保留的完好性,证明了古代建筑的质量与价值所在。

新寨

新寨,又名防匪寨,位于闽清六都新壶里宏琳厝左侧。系宏琳厝始祖祖嘉公之孙本洙公所建,于道光五年开建,至道光十七年竣工。占地面积4662平方米,总计有房间170间。

建筑平面呈一进五开间的布局形式,为二层土木结构建筑。中轴对称,沿中轴线方向由外到内依次有回照房、门厅、天井、两侧书院厅及上、下书院、正座、后座。屋顶为硬山式双坡顶,屋脊为一高两低的燕尾脊,层次感强,特别之处在于正厅前廊屋架为卷棚轩顶;山墙是马鞍形的封火墙,当地俗称“观音兜”或“马鞍墙”,山墙顶部用青砖黑瓦砌成马鞍形风火墙,山墙两端部施以墀头,并以泥塑装饰。

新寨是兼防御和聚居双重功能的“福州寨庐”民居。新寨一层为花岗岩条石和大块河石的垒石墙,作为基座,二层及以上为夯土墙,在夯土墙上开窗和小孔,墙面粉刷后,小孔已不在,屋檐与夯土墙之间设置城槛。

大门和边门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大门设有门头罩,特别之处在于寨内设有两道门,于墙厚1米处设置第一重大门,于墙厚2米处设置第二重大门,层层递进,且有三处御敌之法。一是第一重门、第二重门前上方留有两个小窟窿,若匪盗进攻时,将烧沸的油倒入两个小窟窿内,敌人便会知难而退;二是门上方的太极装饰,大门关闭时顶在太极上,纹丝不动。三是大门两侧设有门栓洞,门栓一扣,即使匪盗以尖刀插入,也无法翘起门栓。同时,大门左右扇以榫卯方式交接,匪盗根本无法使用尖刀插入翘起门栓,无计可施。这样,大门具有很强的防御性,严严实实,密不透风。

寨四周围墙坚固,外墙以花岗岩条石作墙基和墙裙,底部石墙3米多高,3米多厚,墙体用夯土,现如今墙面已粉刷成灰色。石墙内有走马道,并设有枪眼。遇匪情时,全宅人丁可在跑马道内对枪眼御敌。内墙以木板和被劈满小洞的木板上黏贴土夹草分隔,内墙主体结构是穿斗式与抬梁式结合的木构架,采用减造柱做法。

寨内结构精奇,柱、梁、枋、吊简、门窗等木构件雕梁画栋,木刻倒厅一层披檐屋脊处、正座及倒厅屋脊处彩绘雕刻细致,书院间屋顶一侧泥塑装饰讲究,体现了整座建筑的价值所在,实为罕见之建筑。

旧寨

旧寨,位于新壶村新壶自然村内,始建于清朝。

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布局,中轴对称,沿中轴线由外到内为前座、天井、正座。前座设有门厅,两侧为厢房,为三层穿斗式土木结构。天井处有一口两百多年的古井。正座设有正厅、后厅,两侧为厢房,正厅和后厅之间以屏门分隔,为两层半穿斗式土木结构。屏门后设有楼梯,二楼厅堂设祖宗神龛。

建筑屋顶为硬山式双坡顶,山墙为马鞍形的封火墙,山墙顶部用青砖黑瓦砌马鞍形风火墙,两端部施以墀头,并以泥塑装饰。外墙以垒石墙(河石)作为基座,二、三层为夯土墙,白灰抹面,屋檐下设有城槛,是兼具防御和聚居双重功能的“福州寨庐”民居。内墙以木板和被劈满小洞的木板上黏贴土夹草分隔,起到保温、隔音的效果。。

前座建筑具有闽东排屋的特点,房屋布局相似,房屋均为背靠背组合形式,明间为门厅(倒厅)。两侧房屋对称分布(部分房屋由于年久失修已倒塌),均为独立的小单元,进深方向分为前后间,底层前间(朝向天井)为厨房和餐厅,后间为卧室,二、三层均为卧室,且每个单元都设独立的楼梯,位于前后间当中。

正座建筑亦具有闽东排屋的特点,房屋布局相似,房屋均为背靠背组合形式,明间为厅堂,以屏门分隔前后厅,两侧房屋对称分布(部分房屋倒塌后原址新建),均为独立的小单元,进深方向分为前后间,底层前间为小厅(朝向天井),后间为厨房,二层为卧室,然而不同的是楼梯共用,设在屏门后。

大门建造特点:寨内设有两道门,于墙厚1米处设置第一重大门,于墙厚2米处设置第二重大门,层层递进。第一重门、第二重门前上方留有两个小窟窿,若匪盗进攻时,将尖刀插入其中,抵御敌人,敌人便会知难而退;

寨内柱、梁、枋、斗拱、栏杆等木构件雕梁画栋,雕刻精美,体现了整座建筑的价值所在。

旗杆厝

旗杆厝位于六都新壶村,墘西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该厝因清代六都(今坂东镇)黄登京登道光丙戌进士后竖立旗杆与祖居前而得名。后被批准为坂东镇新壶村不可移动文物。

旗杆厝背枕文泉山(亦称李山),面览六都洋,坐南朝北,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主体由主厝和横厝构成,为二层土木结构。正厝中轴由外及里依次为回照、(倒座)门厅、天井、书院、正座(厢房)、后座;横厝(厨房)位于正座东西两侧。正座面阔七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梁架。主座两侧夯土风火墙高出屋面,起伏跌宕,雄伟壮观;屋脊脊背作蓝地彩绘花草图饰,古朴典雅,燕尾翘脊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闽清地方建筑特色。同时,整座建筑的枋梁、垂花柱、正脊花墙、风火墙头燕尾屋脊等上面精致的雕刻及彩绘,更凸显出整座建筑的价值。

在厝的正面前埕左右,立有两块彰显进士功名的平顶旗杆碣。碑碣通高2.2米,分作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底座,由四块长1米、高0.8米的青石围成竖状,上部竖立石碣。整个石构显得敦实大气,而这种制式在我省则较为少见的。在正门的门楣上悬挂一块“进士第”牌匾虽仅是复制品,但仍然能够想像几分的荣耀,但后来被偷走。

根据旗杆厝的人讲,旧时在正厅梁间设有“诰封桶”,桶为长方形竖式,其上雕刻双龙戏珠,生动传神,内藏圣旨一卷,可惜“文革”中遗失,如今没有人能够讲出书写的内容了。在旗杆厝的正厅还存留一幅出自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仙亲笔书写的“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的楹联。楹联不仅装饰了旗杆厝,更道出了旗杆厝后昆秉承祖德家训,励精图治的拳拳之心。

文泉书院

从崇文学堂、文泉书院、闽清中学、闽清一中到闽清二中,文泉书院迄今已有228个春秋,可谓源远流长。

崇文学堂是文泉书院的前身,她坐落于闽清县六都新壶、林田、塘坂三村交界的登高山麓,由宏琳厝始祖黄作宾于清高宗乾隆癸卯四十八年(1783年)创建。黄作宾,名祖嘉,号寅轩,清国子监太学生,生有四子,先前都在县城文庙读书,后苦于远涉,黄作宾就近建造文昌宫,延师督课。清仁宗嘉庆辛末十六年(1811年),为文昌宫添筑红色围墙,取名“崇文学堂”。

崇文学堂的校舍是泥墙木架抽檐圆瓦的古典建筑。攀级而上,凭栏远眺,辽阔的六都洋秀色尽收眼底。学堂一面伴山,三面林木葱郁,数处古松参天,形如鹤立鸡群。林下有条石砌小径,蜿蜒穿林而上,直达学堂。

学堂右侧有座依山兀立的三层木结构塔楼,名叫“文昌宫”,又名“魁星楼”,楼中供奉着文昌帝君。在科举时代,庇佑文运的魁星,是应试前考生必先膜拜的神。所以崇文学堂的考生,也保留着考前登上魁星楼祭祀文昌帝君这一习俗。

清道光、咸丰以后,黄氏已成为当地旺族,亲朋戚友众多,他们的子弟虽姓氏不同,却多相托寄读于崇文学堂。因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办学经费渐趋困窘。清德宗光绪己丑十五年(1889年),黄家豁达而有卓识之士黄增与族人商议:“为一族养土,不若为一乡养士;为一乡养士,不若为一邑养士”,这一两全其美的主张深得当时的闽清知县胡庆荣和广大群众的赞许。胡知县亲临实地考察,见文昌宫坡平地旷,风境清幽,是办学胜地,十分高兴,于是牵头赞助筹募资金,各乡闻风响应,筹得捐款万余金,来扩建崇文学堂。

崇文学堂扩建和“为一邑养士”的消息传开后,各乡前来就学的士子络绎不绝。清光绪甲午二十年(1894年)崇文学堂扩建告竣,由于前有古井,泉极甘美清冽,蕴含文如泉涌之意,陈宝琛(福建闽县人,书法家,清同治年间进士,官至太保,宣统皇帝太傅)赐墨“文泉书院”。这一时期,崇文学堂、文泉书院融为一体。

后经几任山长、校长,尤其是在许刚校长的努力下,又在原书院之下拓建四合院结构的新校舍。1922年新校舍竣工,人们称新校舍为“下文泉”,这是废除科举后的新型学校。原文泉书院称“上文泉”,沿袭书院体制。

崇文学堂历经百年沧桑,前后更名十五次,现名闽清第二中学,又称文泉中学。悠悠百年岁月,古老文泉沐风栉雨,承先贤之遗风,负民族振兴之重任,育国家建设之栋梁。无数的精英人才以这里为起点,走出了自己的辉煌人生。

良衡厝

良衡厝,又名新壶里新厝,位于闽清县坂东镇宏琳厝的北侧新壶自然村内。该建筑面对柯洋峰,背枕演溪水,是由里人黄懋莹之妻林氏主持,于清同治末年(1875年)始建,光绪七年(1881年)落成。后被批准为坂东镇新壶村不可移动文物。

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土木结构二层半,面宽44米,进深51.5米,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266平方米。从西南自东北依次为前座、天井、正座、后座。前座正中开虎头门、内为门厅,设屏门、天井,左右作回廊。正座面阔9间、进深9柱,左右均带火墙弄;穿斗式井字木构架,屋面正脊作燕尾式双坡顶,火墙弄外构筑马鞍式风火墙。正座后隔天井建后座(厨房),面阔11间,进深1间,前后座相连。旁厝建在主座之北侧,为两层楼结构建筑。

这座建筑除保持了闽清县传统民居的结构外,最大的不同点是书院构筑。闽清县民居的书院均位于正座前天井两侧,良衡厝的书院则建在天井外侧,之间隔墙,平面呈“L”形。听该厝的前辈讲,原先书院也是按照传统建构,后来考虑到这种结构会影响正座的官房(明间、次间、稍间)的采光和通风,因此在厝主黄良衡的主持下,拆除了原先的构筑,改建成如今的廊道;其次就是正座正厅、官房的地限(今天谓踢脚线),全部采用花岗岩条石打造,做工精细,不惜成本;再则在建筑局部还采用具有西洋风格的石膏装饰材料装修。

良衡厝的建筑材料集土木石于一体,立柱、梁枋用材硕大,其正厝面阔9开间带两弄的规模民间少有;布局讲究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厝内廊回路转,纵横有序;在防火、防洪等方面均做了合理的构筑,给人以磅礴大气的感觉。旧时,厝内花圃种有腊梅、铁树、枇杷、橄榄、水梨、芭蕉等树木,庭院郁郁葱葱,花果飘香,给建筑增添了自然的生机。

同时,整座建筑的枋梁、看架、雀替、垂花柱、正脊花墙、风火墙头燕尾屋脊及其上面的彩绘等更是极尽精雕细刻之能事,粗犷中见细致,细腻中显精致。

另外,良衡厝中也产生了很多杰出的人物,例如黄其灿、黄联球、黄良衡、黄开绳等人均为新壶村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洋厝

后洋厝,位于新壶村墘西自然村内,始建于清朝。介于寨与民居的过渡阶段,既有寨的特点,又有民居的特色。

建筑平面呈一进五开间的布局形式,中轴对称,沿中轴线由外到内为回照房、门厅、天井、两侧书院厅及上、下书院、正座。大门上设有门头罩,花岗岩条石砌筑门柱、门楹,门厅内设有屏门,两侧为回照房,门厅前有一条廊庑,贯通建筑内部。天井两侧为书院厅和上、下书院,书院厅作为文人墨客作诗、饮酒品茶的公共场所,上、下书院作为居住之用,上书院一般提供给地位更高的人居住,体现了封建礼制下的等级观念。正座有正厅、后厅及两侧厢房,正厅和后厅是祭祀、婚丧等公共活动空间。它们之间以屏门分隔,屏门内设有公婆龛,供奉祖先。

建筑屋顶为硬山式双坡顶。山墙是马鞍形的封火墙,山墙顶部用青砖黑瓦砌成马鞍形封火墙,两端部施以墀头,并以泥塑、彩绘装饰。外墙以方石斜砌作为墙基和墙裙,墙体是夯土墙,灰色涂料抹面,墙上开有小窗。内墙以木板和被劈满小洞的木板上黏贴土夹草分隔,白灰抹面,起到保温、隔音的效果。

大门建造特点:保留了“寨”的特点,寨内于墙厚1米处设置第一重大门,第一重门上方的太极装饰,大门关闭时顶在太极上,纹丝不动。

同时,整座建筑的斗拱、枋梁、封火墙等装饰雕梁画栋,雕刻精美,粗犷中见细致,细腻中显精致。

龙梅坊

龙梅坊,位于新壶村墘西自然村内,始建于清朝。

建筑平面呈一进五开间的布局形式,中轴对称,沿中轴线由外到内为回照房、门厅(无屋檐)、两侧书院厅及上、下书院、正座。门厅没有设屋檐,回照房已在原址新建,右侧书院及书院厅也已在原址新建。书院厅作为文人墨客作诗、饮酒品茶的公共场所,上、下书院作为居住之用,上书院一般提供给地位更高的人居住,体现了封建礼制下的等级观念。正座有正厅、后厅及两侧厢房,正厅和后厅是祭祀、婚丧等公共活动空间。它们之间以屏门分隔,屏门前摆设供桌,供奉祖先。

建筑屋顶为悬山式双坡顶,正厅前廊屋架为卷棚轩顶。外墙以方石斜砌作为墙基和墙裙,墙体是夯土墙,内墙以木板和被劈满小洞的木板上黏贴土夹草分隔,白灰抹面,起到保温、隔音的效果。

整座建筑的斗拱、梁枋等装饰雕刻精美,体现了建筑的价值所在。

三、村域主要传统资源情况

古河道1条:演溪

古井10多口:宏琳厝内4口古井、旧寨内1口古井、金壶里及旗杆厝门前古井各1口等

古墓1处:宏琳厝始祖祖嘉公墓

古石桥1座

古河堤:200多米长,河卵石铺砌而成

古树5棵:宏琳广场两侧各一棵古樟树、文泉书院前的苦练树、内部的白玉兰及丹桂

古街巷1条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365体育备用网址: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