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喜迎党的十八大> 媒体评论 > 正文

新华社评论员: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www.fjsen.com?2012-09-10 09:38?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 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关键时刻,一个强劲的旋律在中华大地唱响:抓住机遇、抓紧时间,围绕“主题”、瞄准“主线”,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他同时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全党同志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执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未来5年发展,对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仍是突出问题。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还在积累,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等情况充分说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适应发展新形势、顺应人民新期待,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更加光辉灿烂。

当前,世界发展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虽然尚未消退,但占领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行动已经开始,以科技创新带动发展创新,开发新型能源、新兴产业,生产安全可靠、节能高效、清洁环保的产品,成为各国主要努力方向。要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必须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深入总结我国改革发展经验、深刻洞悉世界发展形势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既符合基本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在当代中国,坚持以发展为硬道理,本质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仍然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发展共识,汇聚起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根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要更加自觉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开展工作,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我国当前仍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脚踏实地开展工作,就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把精力用到本职工作上来,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不断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推动科学发展作出贡献。要完善和落实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组织保障。

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推动科学发展是我国发展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努力创新才能实现,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尤其如此,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推动创新。要抓住推动科学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体制机制创新。要加强对改革的宏观设计,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配套性,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牢记崇高使命,坚定必胜信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备用网址-app|直播|官网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365体育备用网址: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