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新闻>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福建日报社王志贤:在田野中获取评论的灵气

2012-05-09 16:37:20??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第十二届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福建日报社 王志贤

走在延平区夏道镇洋头村田野上,看农民种植无公害蔬菜;坐在政和县石屯镇司法办的调解室里,听干部调解村民与企业的纠纷;采访松溪县旧县乡的服务农民“百米平台”,领悟到做好农民工作的要领;跟随松溪县工商等部门干部夜间巡查,体会到让百姓放心消费的不易……2月28日至3月2日,我与福建日报新闻评论部主任谢宗贵、南平记者站站长刘辉一同到基层采访,闻到久违的泥土气息和草木芳香,听到曾经熟悉的基层干部群众语言,感触良多,收获良多。

我从事新闻工作23年多,在多个新闻岗位磨练过。我在漳州记者站、农村采访处、要闻采编部当记者时,下基层采访是件平常的事,特别是我多年负责“三农”新闻的报道,经常到农村,与乡村干部和农村交谈,我还到霞浦县北壁乡、龙海市石码镇和漳州糖厂挂职、锻炼累计两年,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工作生活过。但自2005年8月从事新闻评论工作之后,下基层就少了。世事变化很快,原先走过的地方,如今已认不出来了,原先较为熟悉的“三农”情况,现在也有一些陌生了。

评论工作是否需要下基层采访?从单篇评论写作来看,确实可以不用采访,查阅一些资料,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政策和知识积累,完成可以写出来。但长此以往,与基层实际脱离,将使你所写的评论缺乏现实针对性,文章也会缺乏一种鲜活感,少了一些生活气息。我转到评论工作的头一二年,撰写时评常常会想起过去采访中遇到的一些事。2006年2月初,我在媒体上看到闽江河口湿地遭受破坏的新闻,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在龙海九龙江口、云霄漳江口看到的湿地美丽的景象,并联想到在印度洋地震海啸、“卡特里娜”飓风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因为破坏湿地加剧灾情的惨痛教训,撰写了时评《维护湿地之美》。文章见报后受到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的表扬。这篇评论得到各方好评,与采访中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采访中的积累正在失效,因为事情已经变化,这些事实要作为论据已不准确,不能用也不敢用,最后只能用报上登的,网上查的,从文字到文字,无法像来自基层事实那样活生生的。因此,在完成撰写、编辑评论任务之余,我还是尽可能抽出时间下乡采访,发表了一些稿件。2011年3月,我抽空到365体育备用网址:市翔安区,与记者站、报道组同志一起采访农业部门、龙头企业、农民等,执笔撰写了通讯《源头抓起,安全食品的保障路径》,评论《抓源头,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福建日报》评报员认为,在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关注之际,这组报道深入探讨了安全食品的保障路径,体现了“记者应当是船头上的瞭望者”的社会责任感。

福建日报评论员负责完成各种评论写作任务,每周还编辑2个《评说》版,人手少,任务重,像记者那样常下乡确实有难度,但我们也要当“走转改”的热心参与者。我一方面编辑有关“走转改”的评论,刊发了《接地气,要“身入”更要“心入”》、《更深入方面有更大成效》等作品;另一方面,挤出时间下乡采访,此次与同事闽北之行,刊发了《石屯镇的两场纠纷调解会》、《服务农民的“百米平台”》、《找回蔬菜清甜可口的感觉》、《夜间巡查,让百姓放心消费》,现场感、可读性强,有的被评为社内好稿。通过下乡采访,增强了对基层实际的感性认识,获得了生活积累,为评论写作及时补充“燃料”,这是另一种重要的收获。

虽然自己在“走转改”中做了一些事,但看到同事不时从基层发回的鲜活报道,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够。我想,应当在完成好评论任务的同时,争取机会,多下基层采访,并把新闻报道与评论结合起来,创新写作方式,体现评论员“走转改”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对“走转改”要有正确的认识,把它作为评论工作的助动力,而不是怕耽误时间,影响本职工作。这样,再忙,也会挤出时间下基层,在田野中获取评论的灵气。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