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新闻>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三明日报社陶盛爱:接“地气” 增“人气”

2012-05-09 16:35:40??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接“地气” 增“人气”

——学习贯彻中宣部“走转改”心得体会

第十二届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三明日报社 陶盛爱

自2011年8月份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在全社会引发了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三明日报由编委会领导带头,采编人员迅速响应中宣部的号召,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盼,反映他们的所求所愿。我本人除了深入梅列区陈大镇、永安市八一村这两个报社建立的基层联系点之外,还深入将乐县万安镇、建宁县均口镇、三元区中村乡部分乡村,组织采写有关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特色种养等“三农”稿件,与记者、通讯员一起感受山乡巨变,探讨如何写出鲜活的好新闻。立足要闻版编辑岗位,策划、组织、编发了一篇篇生动清新的文字稿件,一幅幅别开生面的新闻图片,赢得广大读者交口称赞。

走进基层接“地气”

去年8月20日,我和本报一批记者编辑来到梅列区陈大镇碧溪村。这里新近上马了一个提子园项目,我本以为就是几十亩的果园,真正到了那里才发现,原来是几千亩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开发大项目。这个项目对小山村来说是件大事,意义到底如何,还要听听村民的声音。经深入采访附近一些农民,发现他们把土地租出去后,除了得到跟以往收入基本相当的租金外,有的还变成了提子园打工者,领取工资,还有的则办起了农家乐。确确实实感受到这个提子园改变了山村,改变了周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这就是新闻。

8月24日起,三明日报在要闻版开辟了“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专栏,刊发记者深入基层采写的鲜活稿件,“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将记者采写的《提子园改变了山村》一文与另一路赴建宁“走转改”记者采写的《留住春天的黄花菜》一起编发在专栏的第一期,受到读者好评。

要闻版“走转改”栏目开起来后,原则上每周至少推出3期报道。为了让这种接“地气”的报道更生动更精彩,我在版面的处理上下了不少功夫,营造良好的‘走转改’报道氛围。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批复《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之后,我及时跟进策划,在头版“走转改”专栏,编发了一批鲜活的新闻稿件,受到读者的好评,相关的稿件、版面被评为本报好稿、好版面。

与此同时,栏目开通后,我还编辑刊发了一大批鲜活的新闻图片。如《海西汽车自主研发新产品问世》这幅新闻图片报道了中国重汽海西汽车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海西福泺”汽车新产品问世这件令人瞩目的大事,新闻含金量高。画面突出了新产品汽车这个主体,还有喜庆场面与参观者喜悦表情的组合,达到了“人景物巧妙安排”的构图效果。《八旬老人喜领“迟到”的退休金》这幅图片的画面中,原沙县机砖厂工人、80岁的许惠泉老俩口,领到“迟到”的退休金时,开心地笑了。人物表情自然,丝毫没有摆拍的痕迹。反映了新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深得民心。

在编辑稿件过程中,我积极与通讯员沟通,指导他们采写好新闻,使他们的写稿水平得到提高。通讯员采写的《格林集团设擂纳贤》一稿,企业通过举办缝纫大赛来招聘熟练工,做法有新意,新闻含金量较高,指导性较强。我在编辑时,通过与作者多次电话沟通,补充素材,最后一篇鲜活的“昨日新闻”刊登了出来。篇幅短小洗练,有点有面,现场感强,语言活泼,被评为本报好稿。在与记者、通讯员沟通稿件过程中,我经常提醒他们,接“地气”不能走马观花,要有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见人见事见思想,报道要有深度。

如今,本报记者、通讯员从基层发回的报道,文风有了明显改变,给人一种更清新的感觉,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有时代气息的稿子越来越多。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一改要闻报道长期存在的单调、僵化、冗长、乏味的状态,使要闻版新闻味重了、宣传味淡了,拉近了要闻版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