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体验最真实的生活 倾听最真实的声音

www.fjsen.com?2012-05-02 11:05?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中,我们进行了深入基层的体验式采访报道。作为365体育备用网址:广电集团《特区新闻广场》的责任编辑,同时也是一名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的老兵,我也和同事们几次一起实地采访,策划制作了“走基层 问民生”系列报道。这期间感触良多,这里粗谈三点。

首先是认识的彻底转变,让记者获取了源源不断的鲜活新闻素材。“走转改”活动一开始,很多记者并未领会这项活动的真正目的,包括我自己,只是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但是实际工作情况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想法。我们发现,基层群众在想些什么,不是靠记者想当然的可以知道的,要想获取真实的素材,不深入基层扎实地走一走,连获取线索的可能性都没有。我们采制的《大山里的老乡医》讲述了同安偏远山区老乡医连友金多年来在山里为群众看病,风餐露宿,毫无怨言。他没有做什么大事,却实实在在地为村民每天都办着实事。在记者与他的一次次交谈中,我们发现,他最大的担忧不是津贴太少,工作太苦,而是后继无人。对这个年过半百的乡村赤脚医生来说,害怕自己是村里最后一个乡医。那种无奈与期盼,通过记者的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带给我们绝不只是一种遗憾,而更多的是对主人公的敬佩。“走基层”,让记者再次回到普通群众当中,成为市民意见的倾听者、记录者。这也让记者获取新闻线索和素材的渠道大为拓展,《大山里的老乡医》播出后,引起红十字和相关机构的关注,记者又继续追踪报道,新闻由此纵深扩展,变得更加立体。

其次是新闻采访理念的更新,让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很多科班出身的记者经常都会有这样的新闻采访标准,就是五个W一个H,这些新闻的要素缠绕着每个新闻人太深太久。接到线索,条件反射地就要问一遍时间、地点、人物……等等。这没有错,但这不是新闻报道的全部。这次的“走转改”完全拓展了报道思路。那些看似没有新闻由头,平时司空见惯的人和事有没有报道价值?答案是,深入采访和了解之后大有搞头。《走进何厝边防女民兵》讲述了一群85后的年轻民兵的平凡故事。当我走近她们时,我突然发现,原先构思的“女民兵”形象和她们相去甚远。她们没有经历战火的考验,她们没有特别动人的事迹,她们只是每天操练、巡逻、瞭望,甚至她们的存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通过一整天的聊天,观察和体验,我发现这群女民兵不仅有着新时代女性独有的个性,并且传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她们赋予了有着几十年历史的海防哨所新的活力。这次采访,让我转变了采访的方式,不是一问一答,而是交谈、交谈、像朋友一样交谈。回来整理编辑时,突然发现,这些素材都很真实,很有生活气息。

当我们过于纠结新闻要素的齐整时,你会发现采访就变得机械呆板,墨守成规;当我们痴守所谓忠实记录新闻现场,立场不偏不倚时,你会发现采访变得生硬简单,毫无温度;当我们只为追求新闻时效而匆匆发稿时,你会发现采访变得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次的转作风,不仅让我,还有很多记者都意识到,想到现场一个半个小时就搞定采访,完全是不可能的任务。想要采制出生动真实的报道,没有真正地投入和采访对象交上朋友,你想都别想。如果沟通不够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下次再来,重做功课。

最后是新闻采制和编排方式的改变,让电视报道焕发独有的魅力。现在很多记者写起新闻稿挺熟练,效率很高。但仔细一推敲,没啥信息量,更谈不上有亮点。换个时间地点人物,就能复制一篇,没有情节故事,看起来索然无味。这种新八股新闻报道最缺什么?细节。细节的描写是最考验记者功力的,“走转改”系列报道当中,我们把对细节的要求放在首位,人物的生活细节,记者体验的细节都呈现在观众面前,最有说服力。《五峰小学学生的一顿午餐》这篇报道,记者就抓住了其中一个细节:一个农村孩子每天中午都要吃一片从家里带来的自制香肠,因为中午学校午餐没有肉。周五这一天学校加餐给孩子们每人发了一块鸭肉,这个孩子马上把香肠收了起来,记者问为什么?他说:“要省下来留到明天吃”。同样是长身体的岁数,当城里很多孩子吃肉吃到腻的时候,这个农村孩子的这句话带给记者,同时也带给观众极大的震撼。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我们的电视新闻写作与编排坚持这样的“细节为王”只是为了证明,最真实的人物故事都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记者用多个完整的画面细节还原出来的。

怎样才能采编出富有时代和生活气息的新闻作品,大概没有捷径。我们一直强调新闻要“三贴近”,那么记者就必须回归真实的民生视角,这个视角要足够地低,低到成为普通受访者的朋友,低到他感受不到采访的存在,那时他所说出的话才是真话,这些话不是记者刻意需要的话,也不是他自我过滤后说出的话。这也大概是“走转改”活动真正的要义所在——倾听最真实的声音,体验最真实的生活。

现在,每当看到“走基层 问民生”系列报道,总有三个问题要问:采访的对象说的是想说的话吗?采访的细节足够生动吗?整个故事讲完之后,记者的采访手记能让人有所触动吗?要同时满足这几个要素,身为新闻人的我们仍需再努把力。

365体育备用网址: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中心 陈文颂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