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采访蟳埔渔村手记

www.fjsen.com?2012-04-05 16:43?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蟳埔——其实就在城市边上,以前我们一次次来访,除了概率比较低的主题活动之外,大多是因为台风、休渔或者黄金周,记者带着目的而来,掠得皮毛而去,熟知蟳埔之名,其实对它并不了解。而这次走基层,我们一行四人第一次深入渔村“打探”,才发现近在咫尺的蟳埔,竟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要了解一个地方该从哪里开始?除了跟栖居在这里的人一起生活,似乎没有其他的更好选择。就在大家决定第二天随蟳埔女出海的那一刹,我的神经就开始莫名亢奋,突然有机会这样近距离地接触一种完全陌生的、由海洋衍生的文化,对于来自内陆、缺乏生活阅历的我,无异于爱丽丝梦中奇遇记。

第二天,我们习惯性地四五点出发去蟳埔——在我们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干活了么。但蟳埔其实是不一样的,他们每天活动的时间都不一样——因为潮水。潮水,就是串起她们生活的一条线索。其实那天退潮的时间是七点,而我们对蟳埔的陌生,导致我们扎扎实实地在码头上等了两个多小时,从天光未开一直到太阳初升。

我想很多年后我还会清晰地记得那个清晨,上百个蟳埔女应着潮水的召唤汇聚于码头,再拼船前往滩涂上的海蛎田。她们年纪都在35岁以上,大部分鬓发已经灰白,但无论从哪个方位望去,我所能见的都是一片流动的鲜亮的色块。在我的老家,或者说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上了年纪的老人只要在头上插一枝花便会被人笑唤作“老妖精”,这一点有《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为证。但是蟳埔女啊,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一个群体,她们似乎是年纪越大,包的头巾、插的花朵就越鲜艳,所以当我远远望去,望见的哪是一群要出海辛苦劳作的人——明明是一片荡漾在波涛潮水之上、姹紫嫣红的“空中花园”。

新鲜好奇占据了我的大脑,让我无暇他顾。哪怕出海时间一拖再拖、采访对象姗姗来迟、同行的两位男同胞一边拍摄一边对抗晕船的痛苦,我仍然在舱里兴奋得上蹿下跳、问东问西。

正如我所料,那天跟着蟳埔女出海是一场新鲜、完美的体验。蟳埔的文化是海洋衍生出来的,一切答案都在大海里,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将无法解释蟳埔女以及蟳埔村的许多现象。我想,这就是走基层的意义所在,它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去探寻那些以前根本没想过要去探寻的风景——而且,大多是即将消失的风景。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