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闽南日报芝山站 林堃:为有源头活水来

www.fjsen.com?2011-12-22 11:48?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今年八月,报社召开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大会。会议要求,要把群众观点贯穿到办报全过程,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报社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今年八月中旬和下旬,我深入基层,与本报记者、通讯员共同采写了《情现灯火阑珊时——龙文区碧湖生态园征地工作小组夜访拆迁户见闻》、《他打开一扇“和谐之门”——漳州市多元调处中心主任赖水顺的先进事迹》两篇稿件。

《情现灯火阑珊时》是今年报社开展的“五大战役一线行”系列报道之一。采访中,我和同事并没有拘泥于报道组提供的材料,而是深入龙文区步文镇下洲村,先后三次和拆迁工作组一起走村入户,掌握了大量的一手素材和群众语言,为新闻稿件写作打下基础。八月下旬,我和同事又接到一项任务:宣传报道全省典型赖水顺。接到任务后,我们先采用座谈方式进行采访,全面了解典型的概况。我们并没有停留在纸面上的材料,在接下来近一周的时间里,我们把更多的经历放在采访过程中,而不是稿件写作上。我们深入基层,同赖水顺一道办公,一起下乡,一起做调解工作。在掌握了大量的生动素材后,成稿也就水到渠成了。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我回顾以往的采访经历,不禁觉得汗颜。原来写报道的时候,我最多到各职能部门要几篇成文资料,诸如各单位、部门年终总结、简讯等,拿回来删删减减,再配点由各部门提供的图片,一版看似图文并茂的整版形象宣传就轻易搞定。这样一来,自己平时里工作就养成了不严谨、松散等作风。

通过下基层,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深入基层,不但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让我们及时把握基层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基层、关注基层的创作风格,第一时间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方能挖出典型,也才能找到我们创作的着力点。新闻报道,要和受访者交心,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受访者的意愿,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新闻报道,也只有走进基层,掌握更多事实,才能确实提高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