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福州电视台 阮根城:“接地气” 让新闻有灵气

www.fjsen.com?2011-12-22 11:30?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有人说得好,“做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间地头找感觉”。“看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要从实际、国情出发,新闻工作者不能只架天线,更要在小基础接好地气”。

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让新闻变得更有生命。如果不是这次下基层的活动,我可能无法真正体会到红庙岭垃圾填埋场工人郑贞良的艰辛;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内河保洁员邓丑六的那份坚守;可能无法想像高压巡线工人冯振波他们翻山越岭的执着;还有认识乡村医生杨英敏,为流浪人员寻找回家路的黎本宣……他们都是我们身边最真实的感动。

“知屋漏者在宇下”。走基层,让我感触颇深。只有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才能读懂乡野百态,激发情感的共鸣。那些带着生活的体温的文字自然就显得生气勃勃,打动人心。所以,优秀的新闻作品绝不是靠闭门造车抑或高高在上的空话套话堆积出来的。走基层,才是找到了根基,有了坚实的根基,写出的新闻才是鲜活的,充满灵气,富有生命力。

走基层,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感动源于细节”。有细节的新闻往往更吸引人和让人印象深刻。在采访过程中,一本破烂不堪的笔记本、一件浸满汗水的衣服、一曲乐观的歌声、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许都能引起我敏感的神经,因为这里面往往蕴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许和平是长乐一名邮递员,祖籍台湾,他身上带着的“台胞档案”正是他多年来为长乐台胞服务的记录,这让我找到了新闻的挖掘点。

其次,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将有效解决新闻线索缺乏问题,从而形成新闻采访的良性循环。我们在实际采访工作中,往往会遇到缺乏新闻线索,终日不知采访什么去哪里采访的难题。其实,我认为这主要是缺乏与基层各相关部门的联系。试想,每周联系一家单位,一年就是近50家单位,两年、三年、十年……就算中间有些没有巩固单位,多年下来我们新闻的触角应该是很广泛。我们的新闻触角覆盖面广了,那我们获得新闻线索的机会相对也就容易多了。

再则,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我们所收获的,绝非是简单易行的“换位体验”。通过与他们进行接触,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畏劳苦、纯朴、乐观的态度也深深得感染了我们。所以,走基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培养和锤炼新闻工作者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

黄孝顺是鼓楼区鼓东街道开元社区的一名残疾人,可是让我感到敬佩和感动的莫过于他曾经独自撑起了照顾老母亲的重任。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他自己发明了牛奶馒头汤,每天用两张椅子交替前行,直到母亲跟前。这种孝老的精神不禁让我感到惭愧,心灵仿佛经过了一次洗礼。这些不是在办公室简单堆砌材料所能感受得到的,不是简单的电话沟通所能及的。

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曾针对新闻界存在的不良作风作打油诗一首:早辞宾馆彩云间,百里方圆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着,小车已过万重山。的确,没有根基的新闻,只能助长浮躁之风泛滥。除了走进基层,别无他途。一棵树,只有扎根深深,更多地汲取水和养分,才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接地气精神爽,基层风来满纸香。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