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漳州电视台 余志萍:转变思路 深山也有奇葩

www.fjsen.com?2011-12-22 11:2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全国新闻行业,掀起一轮“走转改”的新风。“走转改“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活动以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深入基层,而不是走过场,怎样才算是转变作风,改变文风。因为要知道,对一个长期与文字打交代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已经形成既定的语言风格和

工作习惯。寻求改变自然是希望能借助改变有所突破。而一次到南靖的下乡采访,终于让我领悟了“走转改”的涵义及意义。

谈起南靖,记者的笔触都会惯性的伸向土楼和兰花。随着申遗的成功、一部电视剧《云水谣》的拍摄、以及几届大型兰博会的举行,土楼和兰花已经成了南靖的代表性产业。每到了汇报一年工作情况或者是拍摄南靖形象宣传片的时候,土楼和兰花必定得浓墨重彩的宣传一番。其实且不论常看新闻或专题片的观众会有什么感觉,单单新闻工作自身而言,就会有老生常谈,缺乏新意的乏味。

开展“走转改”活动后,我们再次深入南靖,这次,我们摒弃以往的思维,不在往土楼和兰花去挖掘,转而试图去发现南靖百姓津津乐道的新话题。而这次的深入基层,终于有了发现。在南靖当地一位百姓的家里,我们见到了一种名贵的中草药——金线莲。而这次的“偶遇”让我们发现了一个南靖正在崛起的新兴产业——金线莲产业。金线莲又名金丝草,素有"药王"、"金草"、"神药"、"乌人参"等美称。几百年来作为民间常用草药,备受推崇。而漳州南靖得天独厚的天然地理环境,十分适合金线莲生长。现在野生的金线莲数量已经非常稀少,加上药用价值高,近些年,金线莲的价格水涨船高。于是,就有一些富有眼光的南靖人,开始从田间地头、从兰花丛中脱身而出,转向金线莲产业。开始利用这大自然的瑰宝,将其发展成为造福一方百姓的支柱产业。

说实在,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行业时,我不免担心,这样一个农业作物、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如何能应对得了市场的挑剔和淘汰规则?而在继续深入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与南靖当地从事金线莲产业的企业家和农户探讨研究。我们欣喜的发现,当地的金线莲企业,不但十分注重金线莲种苗培育当中的技术要求。有着严格的培育规范,毕竟,稳定的质稳定的量是金线莲深加工及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当地的企业和农户,甘愿花巨资,投入设备,建立高标准的种苗培育基地,宁愿花四个月的时间,守护着金线莲的幼苗,直到成熟,具备药用价值,才推向市场。而且对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南靖的金线莲企业们有着清晰的市场定位和规划,他们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和企业文化意识。在深入的采访中,我们发展了这样一个新兴优质的产业,也在了解中,我们知道了,现在当地的百姓,更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信息,比如,同样生产金线莲的台湾桃园县,他们的产业基础有十多年,他们的成功经验、失败的教训,可以被南靖借鉴;金线莲在闽南地区知名度很高,群众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购买力高。但是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对金线莲及其功效几乎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南靖的金线莲产业如何开拓全国市场。我想这些,足够媒体做功课了。

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深刻感受到,拥有心灵共鸣,才能更好做人民的记者,走基层活动让新闻更有生命力。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把握观众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观众关切的创作风格。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们创作的着力点。

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有更新更好的创作突破。要着眼于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改进作风,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用真心、动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意见、表达群众意愿。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应该是我们媒体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和职业追求。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