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东南网 冯川叶: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

www.fjsen.com?2011-12-22 11:25?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今年6月《福建日报》报道了漳州市平和县崎岭乡溪头村小学校长曾春生35年坚守山村学校的事迹,引起中宣部和省委孙书记的重视。8月1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再次报道了校长曾春生的感人事迹。当了解到曾春生老师默默奉献一生的地方——漳州市平和县崎岭乡溪头村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下派驻村干部帮扶的贫困村时,网站总编辑黄志宏决定以溪头村作为东南网“走转改”活动的首个基层采访点,将挂点采访与实际扶贫结合起来,尽力为溪头村牵线搭桥,寻求社会的帮助。

8月10日,东南网全媒体记者一行6人在总编辑黄志宏的带领和集团驻村干部郑青的陪同下,驱车600多公里,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溪头村,对扎根大山35年的乡村教师曾春生进行深入采访,并全面了解溪头村的情况。

溪头村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村庄,它位于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下,这里还是漳州的母亲河九龙江的发源地。然而,这也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地方,村民大部分居住在原始的土房子里,村里至今都还没有有线电视信号。当我们来到因家庭贫困险些辍学,后来经过曾校长资助重回到课堂的学生杨宝玉家时,简直被眼前简陋甚至有些破败的景象震住了:破旧的土房子里,杂物横七竖八地堆放着,没有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和漫画,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用补助金买来的电饭煲和一台小小的电视机。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宝玉的妈妈长期痴呆,是宝玉的爸爸老杨既当爹又当妈,把宝玉拉扯大。而老杨今年已经50岁了,因为没有知识和技能,只能替别人干杂活,有时挑一车的粪只能赚到13元钱。如果不是曾老师慷慨解囊,拿出2000元钱借给老杨,让他种蜜柚增加收入,恐怕才12岁的宝玉早已告别了书本。

蜜柚和白芽奇兰茶是当地的两大支柱产业,但满山的柚子林和茶树并没有让溪头村人富裕起来,这里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在2500元左右。为什么物产如此丰富的地方,却还这么贫困?溪头村第一书记郑青介绍说,村里山高路远,并且路况很差,一方面,路况差让农民种植蜜柚的成本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还让前来收购蜜柚的采购商望而却步,因此,乡亲们都盼着能尽快修一条像样的硬化公路。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才算是真正体会到了路难走给村民们带来的不便。曾春生校长的家就位于学校近3公里外的打铁曾村,从村里小学出发,需要翻过两个山头。到曾春生老师家里采访的那天,正好天上下起了大雨,这让本就难走的山路更是泥泞不堪。汽车、摩托车在这样的天气无法通行,我们和视频部的记者一起,扛着摄像机,步行前往曾春生老师的家。山路陡峭湿滑,我们扛着设备行走十分吃力,就因为路难走,3公里的路程,我们整整走了一个半小时。而这一趟下来,每个人几乎全身都是泥巴。

这次溪头村的采访,我们还邀请了福州新概念培训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一同前往。前段时间,新概念培训学校率先向溪头村正兴小学捐赠了十台电脑和一台复印机,并和正兴小学对接了支教计划,在本学期就将派出英语老师前往溪头村支教。这也算是本次采访为溪头村带来的一些直接的帮助。8月22日的福建日报东南网事版以《东南网牵线 新概念学校帮扶贫困乡村小学》为题进行了报道。我们希望通过报道,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溪头村,帮扶溪头村。

通过这次走基层的采访,我们的感触也很深。曾春生老师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扎根35年,奉献出自己的青春,这种对事业的执着和坚持值得发扬光大,尤其值得广大的年轻人学习。另外,通过对溪头村的采访,我们看到了,基层还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多深入了解,反映百姓的需求。

接下来,东南网还将推出贫困村系列专题报道,通过记者亲身体验,结合互联网海量信息、互动平台的优势,充分展示村情,展现机会,寻求帮扶。网站总编辑要求我们深入思考记者的职业本质是什么,基层在哪里,我们能为基层做些什么。我们将更加关注各行各业的亮点与感动,同时也将积极地反映百姓诉求,将“走转改”的要求变成自己的习惯动作。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