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福建记者台湾行> 记录 > 正文

重返宝岛 新华社驻台"解禁"等了三年

www.fjsen.com?2009-05-13 16:06? 记者 刘宗荣?来源:本网 我来说两句

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记者

在台湾,陈键兴的采访内容事无巨细,既要关心两岸政治动向,也要关注自驾游或京剧表演。因为每天都有发稿任务,几乎每次接通电话时,他都是要么在采访,要么在写作。

在北京时,他写稿经常要受到采访的限制,许多消息来源只能通过转引台湾当地媒体。在新闻的开头,常常可以发现“根据××媒体消息”的字样。如今,驻点的优势发挥出来,他表示已“很少引用台湾媒体的报道”,而关注点也扩展到岛内热点。

在大陆常会带着“官方”色彩的新华社记者,驻点时更多强调自己身份的“普通”。陈键兴表示,住在自己租来的宾馆房间里,交通、吃饭都由自己解决,“与平时到某个地方出差没有什么两样”。他和台湾同行一样,受新闻热点的指挥进行工作。“新闻都是一样的”,他感觉,只是自己和岛内媒体的视野有些不同。

不过,大陆记者的身份,毕竟还是让他感受到一些不同。这种不同,或多或少从一些“岛内普通人”接受采访时的热情表现出来。而赵丹平对这种不同,感受得更为明显。她回忆,在台北时,面对不同人群,她的新华社记者身份经常带来截然相反的遭遇。

对国民党老兵的采访往往让她收获感动,“大多数老兵或他们的后代,都对大陆有一种渴望和期盼”。一次,5家民间“统派”组织联合号召一次游行,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参加者主要是台湾的老兵。大厅里坐满了几百人,赵丹平参加了发布会。她率先起来提问,当报出“我是大陆新华社的记者”时,背后突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为站在前排,她回过身来,向不同的方向分别用鞠躬答谢了这些掌声,掌声平息后,才开始提问。而当她提前离开会场的时候,站在后排的许多老兵,纷纷和她握手。

这是一种“民间感情的联系”,赵丹平说。不过她同时承认,这种联系“只发生在特定的场合”,而且“正在被切割”。

比如,在“绿营”举行的活动现场,新华社的记者“基本不讲话”。而有时候乘坐出租汽车,如果遇见支持“绿营”的人,对话中也往往会表达一些不满,“好在都是生意人,只是轻微说说而已”。

而有的时候,情况则激烈得多。在一次采访中,一家台湾媒体的记者故意把一份法轮功的报纸扔在赵丹平面前的桌子上,然后端起相机对着她。结果,整场采访中,她一直很别扭地偏着身子,避免直接对着这份报纸,最后找机会将报纸推到一旁。还有些时候,一些媒体会问在赵丹平看来明显是别有用心的问题,比如,“你们的记者写稿要不要审查?”

这里不再对大陆记者感到陌生

对宾馆里住进的大陆记者,服务生似乎已经逐渐习惯。陈键兴丝毫都感觉不出,他们对自己和其他客人有什么不同。

赵丹平也记得,除了比较礼貌之外,从面上,很难看出他们对大陆的客人有什么特殊的关照。彼此的交流也并不多。只有当熟悉起来以后,一些客房的服务员会来找她,打听一些情况,比如“大陆现在是什么样的”。而当公司要组织他们去大陆旅游时,他们也有人会来问:“现在到大陆该穿什么衣服?”

经过几年的时间,台湾人对大陆记者显得不再那么警惕和陌生。这已经不是2001年了。当时,第一批新华社驻点记者陈斌华一行到台湾时,一度是“安全部门”的重点关照对象。

在一本后来出版的书中,陈斌华曾这样写道:“‘不相信任何人’是他们的金科玉律,何况是来自新华社——他们眼中的‘中共首要喉舌’的记者。”而大陆记者对台湾的印象,也摆脱了最初的陌生感。陈键兴觉得,自己挺喜欢台北这个城市,交通很方便,吃的也不坏。

目前,在台驻点的大陆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以及新加入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5家全国性媒体。在台湾“新闻局”最新声明中,它们的意义被称为:“透过大陆记者所做相关报道,帮助大陆民众了解台湾政经文化和风土民情等各种资讯,促进两岸相互了解。”

在台湾,这些媒体记者并不住在一起,也并不一起行动。新华社的记者表示,有时候,在同一个新闻的现场,他们和《人民日报》等来自大陆的几家媒体同行也会遇见,彼此打个招呼,然后各自投入采访。

他们都有各自的新闻要写。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 张伟 2008年7月16日报道 《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7月4日相关报道)

  • 责任编辑:卢侨生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