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专题 > 品牌部 > 全福游 > 资讯要闻 > 正文
龙文古厝活态保护的“冷思考”
2019-09-19 10:00:06? 黄小英 康丽红 陈洁如 黄小英?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朝兰

梧桥古厝群航拍 本报记者 白志强 摄

在梧桥村的祠堂内,村民在观看老物件——用来压榨糖蔗汁的廍碾,一探逝去的岁月。本报记者 白志强 摄

依山傍水的湘桥古厝群 李杰 摄

三面环水的湘桥村掩映在波光水影间,整齐划一的古建筑群沿水展布。古厝内,老人们走家串户,呷了一口茶,聊起少年时期划船出海的故事……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湘桥村是龙文区活态保护古厝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龙文区不仅将多处古建筑群修旧如旧,还留住了村民,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保存下当地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活态”的东西,让古厝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九十九湾串起古厝群

九十九湾是漳州市流域最广的内河,它贯穿整个龙文区,蜿蜒淌过几十个村庄,从湘桥村一带注入九龙江西溪,成为串联城乡的一条美丽的内河。

九十九湾自古是城郊水路交通运输的要道,历史上连接海丝起点的内河港口,带来了航运与商贾繁华以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在九十九湾水乡的村庄中,有可追溯到唐末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湘桥,也有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的登科、石井、桥头等传统古村落。

日前,记者走进湘桥村,观赏这些独具闽南特色的古建筑,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进来坐,喝口茶!”85岁的黄水盛正在家里和厝边老人们聊天,见到记者进屋,老人拿出一把小竹椅,让记者坐下聆听他们的故事。

“我18岁就用帆船载着甘蔗到365体育备用网址:卖。”黄水盛说,湘桥村地处九龙江支流西溪北岸,水系发达。这里的土壤也很肥沃,所产的甘蔗特别甜。早期村里的农民都是两人作伴,一人扬帆,一人划桨,沿着九龙江开到365体育备用网址:。卖完甘蔗后,还从365体育备用网址:载肥料回来灌溉果园。

黄水盛沏了一壶新茶接着说:“如果在本社间走动,九十九湾就发挥了大作用。古时候人们驾着小舢板沿湾捕鱼虾、搬运货物、走家串户,在溪边淘米洗菜,过着惬意的水乡生活。”

“有湘桥富,亦无梧桥大厝”,这句地道的漳州话称赞的正是龙文区梧桥村古风古韵的大厝群。年过六旬的郑各雨是梧桥村老人协会的会长,他回忆说,村中老人常常讲起梧桥先人“十三只帆船走南洋”的故事。漳州月港兴盛的年代,梧桥盛产甘蔗,村民便将其榨糖,然后通过水路,远赴南洋贸易。回程时,他们以东南亚石料作压舱石,这些漂洋过海而来的石头,成了绝好的建材,被用于铺设台阶、当作门槛石、建造石柱,并留存至今。

作为龙文区古建筑存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村,梧桥古厝既承袭了闽南传统建筑“红砖白墙燕尾脊”风格,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作为典型的城中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梧桥古厝一度陷入沉寂破败,甚至险些倾覆于工业大潮中。为了更好地对梧桥村进行保护性开发,龙文区研究制定梧桥村古村落规划方案,确定了“少动土、少拆迁、保根本”的原则。

如今,村中保留有小宗祠、自然村祖祠堂、青砖大厝、土地公庙等古建筑20多座,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可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在漳州市区颇为罕见。

古厝承载传统民俗文化

廍碾、筛斗、独轮车、纺织机……在梧桥村的祠堂内,一件件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似乎在讲述着一个个“老故事”。

梧桥村村委会主任郑志祥告诉记者,2015年底,村里开展城乡垃圾大整治,在清理房前屋后的杂物时发现很多老物件。经过多番合计,村里决定收集这些老物件,利用现有闲置的古厝进行摆放,兴办“乡愁馆”,让年轻一代的村民可以通过“乡愁馆”,一探逝去的岁月。

老物件记录着历史故事,而民俗文化也借助古厝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湘桥村的黄氏宗祠经过修缮后,成为湘桥村青少年国学武术教育基地。村里聘请了龙文区武术协会副会长郑加坤为教练,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宗祠内免费为本村孩子开班授课。同时,武术班也学习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文武兼修。

据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天海介绍,龙文区传统武术历史悠久,自明末清初南少林被毁灭,南少林功夫传入漳州和天地会,龙文区就有民间习武健身习俗。上世纪30年代,全区有近半数村庄建立武馆,所覆盖的拳种有五祖拳、太祖拳、相公拳、白鹤拳、五兽拳等。

除了武术文化,龙文区的龙舟文化也有着深厚的底蕴。每年端午节,周边十几个村庄的龙舟都会齐聚到湘桥村的华佗庙,在这里举行祭拜仪式,并展开一场民间的龙舟竞渡。

“接下来,我们计划在湘桥村建设龙舟博物馆、龙舟码头、龙舟航道等,让龙舟体验成为重要的常规活动。”湘桥村村委会主任黄志松说,目前,龙文区共有龙舟70多艘,基本上每个村庄都有龙舟,参与、参观者达万人。他们希望通过建设龙舟赛事相关配套,努力把龙舟文化打造成龙文区地方特色文化之一。

古厝活态保护的进与退

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资料馆馆长江焕明认为,人才是文化的核心,古建聚落的保护不仅是为了留下建筑本身,而且是要将当地百姓与当地风俗、生活习惯等“活态”文化全方位地保护起来,留住文化的灵魂。

江焕明说,如果迁走所有村民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活态保护,至多是文化仿生社区。当然要留住原有居民,也要维护好他们的利益,启发他们更好地保护家园。“九十九湾是一条美丽的游览线,又是水上交通线,是活生生的文化形态。若能打通区域界限,恢复其整体形态,使之成为水上游览的品牌产品,就是最好的活态保护。”

然而,在湘桥村村委会主任黄志松看来,留住原有村民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问题。“目前湘桥村保留较为完好的古厝有11座,其中,有村民居住的有7座。”黄志松表示,如今,年轻人大多不愿居住在条件简陋的古厝,基本上都搬出去外面居住了,只剩老人家愿意留下来。但老人们行动不便,用火用电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古厝内的卫生保洁也是个大问题。

黄志松认为,古厝群如果没有融入一些文创产业,与游客形成良性互动,也难以吸引人气,产生价值,实现可持续性保护。“我们希望通过租用或者征用的方式,将古厝承包给第三方运营,打造成茶艺培训基地、综合教育基地、龙舟博物馆等。”黄志松说,他们计划通过租用的方式,将翰林第主厝打造成茶艺培训基地,目前正在向上级申请报备。

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天海告诉记者,古厝的修旧如旧也至关重要。古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其独特的建造风格以及结构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科学价值以及艺术性更是不可估量。新时代的保护形式就是要让古建筑保持原有风貌,保留住乡镇的文化命脉,通过改善内部设施,进一步发挥商业价值。古厝开发也应坚持保留和开发并重,不能一味地推倒重建,而是应该注重本土文化、生活习俗和乡愁的传承。

“古厝要做到修旧如旧,还需要优秀的古厝营造匠人。”林天海坦言,目前,全能型的古厝营造匠师越来越少,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近几年通过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申请非遗保护项目,为匠人们申报非遗传承人,为技艺的传承打造平台,给匠师们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据了解,未来研究会还将进行立面提升改造、设立福建省古厝构件博物馆,并通过开展定期培训、举办沙龙及讲座等方式来推广古建筑保护知识,培养古厝营造传承人。

记者手记

古厝保护 需留住“文化灵魂”

依山傍水的古厝群,厝内人家沏了一壶茶,用地道的闽南语聊着家常。遇到游客走进,也不觉惊扰,倒是热情地请你进来喝杯茶,为你讲述古厝的“前世今生”。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就邂逅了这样一段美好的体验。

记者也曾跋山涉水去过国内多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景点,然而不少景点都太过商业化,甚至沦为购物区,不免让游客觉得乏味,失去了旅行的意义。

由此可见,全方位地保护好古厝群的文化生态环境十分重要,而这其中,原有居民的去或留就成了关键。留住他们,当地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等“活态”的东西才更有可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那么在规划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如何确保原有居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又能盘活古厝群的文化资源,让古厝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走上一条可持续性的道路?这就成了当地政府部门需要深入调研考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