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365体育备用网址:|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 正文

消费扶贫不能“被消费”

2020-09-09 11:28:46?作者:江文?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贫困地区的特色农副产品,被送进了许多单位的食堂,摆上了城镇居民家庭的餐桌,这既丰富了人们的消费选择,也解决了部分贫困地区群众农副产品滞销的难题,可谓皆大欢喜。

在我们为越来越多的单位、个人加入到消费扶贫工作中来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们也有一种担忧,那就是在极少数地方,部分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被无良商家“薅羊毛”,消费扶贫似乎已经“被消费”。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比较确凿证据的。

近日,媒体报道称,今年春节前,东部某公司为员工发放慰问套餐,采购自北方某贫困地区。有员工比价发现,套餐总价及其中多款农产品单价比市场价高出不少。例如2斤小米套餐价35元,某电商平台售价19.8元;茶树菇75元1斤,在网上买35元1斤。更有甚者,一些扶贫农产品摆在网上的照片看着光鲜,消费者领到手的外观和质量却和宣传对不上,一些群众只有摇头叹息,权当献爱心。

消费扶贫本质上是一种“你卖我买”的商品交换行为。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唯有买卖双方能够实现互利共赢,消费扶贫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把消费潜力变成脱贫动力。如果扶贫农产品成为质次价高、货不对板的“代名词”,它会慢慢浇灭大众参与到消费扶贫中来的热情,如果没有了口碑,没有了大众支持,消费扶贫自然难以持续,到那时,农村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绝对面临更大的销售难题。

消费扶贫“被消费”,原因复杂,但管理不到位肯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消费扶贫销售的农副产品,其实一些未必是真正的扶贫产品。比如一些原本只卖普通农产品的商家也打起扶贫农产品的旗号,借此把价格定得更高,销路还稳稳扩大。基层干部透露,做礼盒生意的商家尤其得利,库存都趁此“良机”消化得差不多了。更有一些精明的商家,拉上一两个贫困户入伙,或者从他们手中收购一点农产品,就敢大肆宣传自家卖的都是扶贫农产品。

一边是消费者付出了不菲的费用,一边却是贫困地区群众受益很少,这样的消费扶贫已经走形变味,这值得相关部门重视,如何建章立制,正本清源,让真正来自贫困地区群众的扶贫产品成为消费扶贫的“主力军”,真正做到对接需求,实现双赢,这值得各地认真对待。(江文)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365体育备用网址: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