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365体育备用网址:|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 正文

“限塑令”加码,限塑措施也应当升级

2020-09-04 08:26:36?作者:堂吉伟德?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按照加码的“限塑令”,到今年底,广东全省范围内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限塑令实施首日,记者走访发现,如何让规模小但数量众多的餐饮企业配合“限塑令”加码,可能是推行的“痛点”所在。(9月2日《广州日报》)

加码后的“限塑令”,不过是旧版的升级版而已,表现在“面上扩容”“质上求深”两个方面。2007年12月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365体育备用网址: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行“限塑令”,在范围上主要侧重于限制“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广东版扩容加码的“限塑令”涵盖了餐饮行业和零售企业的一次性塑料用具,意味着“限塑令”已实现了深度和广度的双重升级。

从局部到全面限塑,国内已有多地试点且行之在前,吉林省自2015年起实施全国首个“禁塑令”,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今年5月1日起实施,其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在本市生产、销售超薄塑料袋。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使用超薄塑料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京版限塑令和粤版限塑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视为今后限塑升级的一种强烈信号。从已有的经验和现状来看,“限塑令”加码,如何实现推行“痛点”破题,依然是当然最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次限塑令实施至今,综合研判来看,所取得的成绩不太令人满意,除了大超市执行得相对较好,在小商店、小食杂店、小百货店以及农贸市场、集贸市场等场所,依然随处可见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外卖、奶茶等新兴业态的兴起,餐饮行业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也呈现出井喷的态势。旧版“限塑令”推进难的痛点未能得到消除,加码后的执行情况自然难言乐观,实现限塑措施的加码升级,除了进行更严格的管控和限制,别无他法。

调查显示,超过85%零售企业表示缺乏替代品是推进减塑的主要困难。替代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降解的塑料袋品种偏少,成本偏高,企业承受难度较大,消费者也难以接受买单;二是消费习惯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对于“限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内动力不足而整个社会生态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外部力量就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替代难的动力不足成因,主要还是基本成本考量上的投鼠忌器,以及对路径依赖的顾忌,从而缺乏破釜沉舟的坚决,循序渐进演变成了原地踏步甚至状况恶化。在此语境下,限塑措施与手段的升级,应当体现刚性为主,柔性辅之,如同查酒驾那样突出“快刀斩乱麻”的果断。一方面,要通过立法的方式强调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把责权利对等和统一起来,同时将行政处罚和经济杠杆等综合措施,通过法律的方式给予明确,为具体执行和操作提供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在限制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和使用方面,要实现从起端到末端的环环相扣,实行一把标尺从严把控。比如在生产环节,应当通过标准的升级实现从不可降解到降解,从污染型产品向绿色环保产品转变;在销售和使用环节,也可以通过成本加码的方式,既能实现对环境污染损失的补差,又能发挥成本倒逼机制的作用,遏制生产和销售的冲动,并由此加快替代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时下可降解塑造制品成本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在于需求量没有大幅度提升,无以实现用规模换效益的效应;同时,消费习惯的养成,比如在国内,星巴克、喜茶等品牌已经逐步推出纸质吸管,这本是一种很好的环保替代,但由于纸质吸管和塑料吸管在体验感上有差距,造成选择的消费者仅占1/3,若是通过“硬替代”的强制性,或者用更高的成本来限制,则全面替代才会在短期内实现,无比较下的体验感也就不会成为一种障碍。

正如相关专家所言,通过立法和制定标准,加大对非法生产、销售、使用不达标塑料袋的惩罚力度,提高塑料袋生产、销售和使用成本,实现限塑措施的力度升级,“限塑令”才会得已更好地落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365体育备用网址: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