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365体育备用网址:|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怎样看待大学培养瑜伽硕士?

2017-10-10 07:59:32?熊丙奇?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据报道,云南民族大学将首次招收瑜伽方向硕士研究生,并将于10日开始报名。

今年1月17日,云南民族大学与印度辨喜瑜伽大学合作举办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成功通过教育部审批,这是中国第一个瑜伽方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在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正式发布的2018年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下新增了瑜伽方向硕士研究生。

对于大学培养瑜伽硕士,有网友难以理解,甚至调侃练瑜伽是不是也可获得硕士学位,这是对大学体育学不了解所致。大学开设专业,增设硕士点(硕士培养方向)、博士点(博士培养方向),这说到底属于教育与学术事务,舆论要学会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对于大学增设瑜伽方向硕士,舆论可以质疑大学是怎样做出决策的,但却不能代替大学做出决策。

据媒体报道的信息,云南民族大学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下增设瑜伽方向硕士研究生,是经过较为充分的论证的。具体培养模式将采用“2+1”的模式进行培养,两年在国内学习,一年在印度学习,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即可获得中印两国颁发的两个学位证书。该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包括印地语、梵语等语言类以及印度文化类等课程,还有瑜伽体式、瑜伽哲学、经络基础学、瑜伽医学基础、瑜伽教学法、瑜伽理疗、瑜伽康复与治疗、瑜伽解剖学等内容。很显然,并不是一些网友说的只要练习瑜伽就可获得硕士学位。这培养的是服务瑜伽体育产业的专门人才。

对于大学新增专业、硕士点,舆论应该注意两点。

首先,要准确理解何为大学的自主权。近年来我国在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这一改革的核心,是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对于落实学校的自主权,舆论普遍给予支持,但是,很多时候,舆论却有意无意地也干涉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既要防止行政力量干涉办学,也要避免舆论干涉学校自主办学。

舆论可以对大学自主办学进行监督,主要监督的内容包括大学是否依法治教,是否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权利,是否实行以教育、学术为本的管理,但却不能“越权”去指责大学不应该开设某一专业、某一课程——开设某一专业、课程,这就是属于大学自主权范畴的事务,应由学校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进行决策,只要大学有对开设专业、课程的充分论证,舆论就不能干涉。要推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就要尊重大学的自主办学,督促大学建立用好自主权的内部治理结构。

其次,不能片面认为大学(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都是学术型人才。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很快就要步入普及化时代,但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是滞后的,一提起大学,很多人都会想到大学应该培养高素质学术型人才,包括对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的认识都是如此。而按照高等教育的结构,在所有大学中,能有5%-10%的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就已经很不错了,其余的高校都应该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和职业人才,包括研究生教育,也只能一部分培养学术型人才,其余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美国和英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就属于过渡性学位、职业教育。

我国政府已经明确规划推进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行职业教育,而且从2010年起就推进研究生教育调整结构,分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到2015年,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比例已达1:1,但是,出于学历情结,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专业硕士的认可度并不高,还用“学术人才”观念对待所有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这是高校回归本身的办学定位,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的观念障碍。

随着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改革的推进,未来我国大学会有很多“另类”专业、“另类”课程,舆论不必大惊小怪,舆论所应该关注的是,大学是否建立现代治理结构,提高现代治理能力。这是大学用好自主权的关键,也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教育改革内容。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365体育备用网址: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