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365体育备用网址:|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高温险”带来的清凉思考

2017-07-26 18:05:10?张德斌 斯涵涵 张西流?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炎炎夏日,一家保险公司联手另一家公司推出了新版“高温险”,一周保费3元,全国97个城市的市民可以投保,只要气温超过“理赔温度”,投保者就可获赔。其中,福州气温若超过39℃,客户每天可获赔5元。(7月26日 福州日报)

“高温险”有其市场合理性

随着夏日的到来,“高温险”再度如约而至。与其它“奇葩险”类似,“高温险”的适用范围很窄,仅以高温做为理赔条件,且有严格的温度区间限制,保障期限很短,看似有炒作噱头之嫌。可仔细研究下,就会明白,“高温险”并非炒作,而是保险公司针对市场需求,所开发的特殊险种。在保险行业迈过粗放拓荒阶段之后,市场竞争加剧,需要靠精细化管理提升竞争力,开发细分领域的小险种,也是一种创新突破的思路,不应一概斥之。

每一款商业保险条款和费率的制定,都有着严格的拟定流程,需要按照大数法则计算出险概率和赔偿标准,如果可承保覆盖范围太小,导致保费收入过低,不能突破盈亏平衡点,就没有商业价值,保险公司也就缺乏销售动力。“高温险”亦是如此,保险公司研究了历史气温数据,再根据气象部门公布的气温作为理赔依据,其赔付概率自然要超过亏损线。买的不如卖的精,客户想通过购买“高温险”博取理赔金,明显是打错了主意。

商业保险本身属于市场化经营,出于市场竞争需要,或者只是为了广告效应,每年都会推出一些“奇葩险”。诸如“雾霾险”、“摇号险”、“爱情险”、“熊孩子险”、“龙虾险”等,都是迎合社会事件推出的险种,犹如昙花一现。但也有些看似“奇葩”的险种,却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从而延续下来,比如“退货险”、“高温险”、“航班延误险”等,且不断升级调整险种,说明市场存在需求,有开发的必要性。

可见,对于“高温险”不必一味批责,要看到它的市场合理性,给予保险公司探索创新的空间,由市场来检验其真实价值。[详细]

“高温险”警醒人文关怀的制度清凉

连日来,我国不少地区出现连续高温,多地气温破历史极值,高温影响面积巨大,酷暑难耐。“高温险”的推出具备警醒意义。当下,高温炙烤大地,但还有不少劳动者如环卫工、快递员等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的高温补贴往往得不到落实,也还有不少贫困人群、外来打工者在艰苦的环境中苦度盛夏。

商业保险的受惠人群毕竟有限,而人文关怀的制度“清凉”才是最可靠的高温保险。高温现在已被定义为一种自然灾害,政府各级部门都要将防暑降温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依法对用人单位的高温作业、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措施实行严格监督,保障劳动者的“高温权益”;用人单位要采取换班轮休、避开高温时段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防止高温高湿环境给劳动者带来的伤害,而社区、人防工程、图书馆、地铁站等公共场所要因地制宜开辟纳凉场所,保障人民群众安然度夏。

给广大劳动者撑起一片制度绿荫,给贫困群众送去人文关怀的清凉,这是“高温险”促发我们的深度思考。[详细]

“高温险”折射保险行业困境

近年来,“雾霾险”“赏月险”“爱情险”等,新奇险种层出不穷。面对这些“奇葩险”,今年初,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禁止开发无实质内容意义、炒作概念的噱头性产品等八类保险产品。然而,类似“高温险”的一些险种横空出世,折射出了中国保险业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管理模式落后,经营机制陈旧,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产品开发体系,专业人才欠缺,而又不注重培训储备,等等。另一方面,保险法规有待完善,虽然《保险法》己于1997年颁布,但原则性的东西多,细则性的东西少,在操作上尚有许多盲点,不能满足保险业稳定发展的需要。由此,也造成保险监管制度明显滞后。由于监管不力,导致中国保险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如乱设保险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乱设险种和开发保险产品、保险公司或中介机构资金管理松懈、公司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和恶性竞争严重等,这些都是中国保险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见,中国保险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势头和快速的发展步伐,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改革,以及整顿和规范保险市场的经营,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中国的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公众的保险意识逐渐增强,保险行业日益规范,保险保障更加健全,中国保险业应分阶段、有步骤地对外开放保险市场,实行公平竞争,优化发展环境,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的客观要求。[详细]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365体育备用网址: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