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365体育备用网址:|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谨防“微信红包”腐败酿成大害

2017-06-21 10:56:35?邓树凯?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壮大,“微信红包”迅速流行开来,微信作为网络社交软件,用户使用率极高,其支付功能更是强大,吃饭买菜未带零钱,扫个码便可以便捷支付。

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伴随着微信在大众的普及,“微信红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行贿、受贿者有了可乘之机,“微信红包”渐渐沦为“微腐败”的另一种方式。

“微信红包”这种“微腐败”看似金额不大,危害较小,但其腐败性质是相同的。“聚沙成塔、聚水成渊”同样是走向堕落腐败的温床,长此以往,就可能由小贪变大贪,逐步走向“不归路”,酿成大危害。

腐败以预防为主,急需出台相关规定,严禁公职人员利用工作便利收受红包,对于违规接受红包的,必须发现一起,打击一起,抓小抓早,以儆效尤。各级党员干部更需坚守党性,在不正之风面前,不以恶小而为之,对包藏腐败之心的“微信红包”说“不”;狙击“微信腐败”的同时,各地纪检部门也要加强与运营商、金融部门的协同作战,从数据流中筛查可疑线索,找出异常支付、异常交易的蛛丝马迹,从技术层面防微杜渐。

治理“微信红包”腐败,不仅要靠制度、法规约束,更要靠我们每位党员干部的自觉警醒,莫令自己在“微信红包不算腐”的糖衣麻痹之下一步步误入歧途,应以制度约束自己,做到一身正气,清白为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365体育备用网址: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