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民意上达通畅 政府工作报告更能“接地气”

2014-01-26 09:25? 武晓娟?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讨论即将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决定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单位征求意见。李克强在会议讲话中指出,把顺应群众关切期盼,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作为今年工作重点,努力使报告“接地气”、聚民智、增信心。(1月23日中国政府网)

每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是重头戏。懂或不懂,人们都想说上两句。为什么?因为它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太过密切。从目前透露出的一些信息来看,一些情况正在发生转变。

1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大学生、农民工、种粮大户等也谈了自己的烦恼和想法。不同于以往的会议报道,在当日新华社的新闻中,出现了一些细节描述,如“气氛热烈”、“李克强不时插话”等。这些细节透露出这个会议并不是走形式,而是在认真听取基层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30多年的发展,离不开民间力量的推动。30多年前,安徽小岗村的农民为了活命写下血书偷偷分了土地;30多年前,雇用超过8个工人就算“剥削”,是一群当时被认为是“傻瓜”的人不管不顾地首先犯了这个“天条”。后来,正是政策顺应民意,解放了生产力,才取得了今天粮食“十连增”、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成绩。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不同社会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也在不断生长,特别是草根阶层。去年,一个听上去十分不雅的词——“屌丝”近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它代表了那些想积极奋斗却又无能为力的一群人,于是只好自嘲,甚者以“屌丝”自居嘲讽他人。上达不畅,只好自我调侃。

其实,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已采取多种措施贴近民意,比如令公务员群体比较“郁闷”的“八项规定”。自实行“八项规定”以来,公务员的许多隐性福利消失了,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捧着“金饭碗”的一群人,甚至有公务员抱怨自己成了“弱势群体”,想辞职。还有些态度傲慢,对百姓冷言冷语的公务员“被离职”了。公务员的日子“不好过”,老百姓的日子才能“好过”。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才能真正听取民意,体现“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已发往各省市和中央单位,希望它能传达来自民间最真实的声音。只有民意上达通畅,才能有更“接地气”的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