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全民发钱”不如“全民减税”

www.fjnet.cn?2012-03-06 15:44? 林  萧?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全国“两会”期间,如何扩内需拉动消费是代表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公司董事长王填建议,国家在执行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用2年国企利润向全民分红,发放四万亿消费券,提高民众的消费“底气”。王填把此计划称之为“新四万亿”计划。(3月5日《潇湘晨报》)

“新四万亿”计划,即用国企两年的利润,向全体中国公民发放消费券。虽然每年每人发放1500元,数量上并不为多,但绝对称得上是一大惠民举措,既能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也是改革成果共享的重要体现。

尽管“全民发钱”的想法不错,操作性也不具备多大难度,但并不说明一定能得到全面落实。以我国出台的众多惠民政策为例,初衷无疑都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要么执行的某些环节打了折扣,所以“全民发钱”一旦实施,谁也无法保证人人都能真正享受到。更重要的是,即便人人享受得到,在短暂的实惠过后,又该如何确保人们的生活水平继续得到发放性的资助?毕竟“全民发钱”不可能成为常态,只是暂时性“输血”,却无法形成长效机制,只有让“输血”成为“造血”,让民众拥有发家致富的本领,同时享受惠民政策的保障与扶持,才能真正做到衣食无忧。

面对“全民发钱”的建议,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前不久出台的“加班须缴个税”新规。一边是呼吁向民众发钱,一边是在税务种类繁多的基础上再加收“加班税”,两相对比之下,前者自然更多地获得民众支持,而后者则发人深省,所折射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个税,而是民众对税务产生的一种集体焦虑。从财政部近日公布的2011年税收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分析报告来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增收规模已首次突破千亿元,2011年比2010年增收1216.92亿元,同比增长25.2%,可见我国的税收之多,税务之重,已成为广大民众普遍感叹“伤不起”的热词。在国家“不差钱”的背景下,与其“全民发钱”不如“全民减税”,从减税的层面,增加民众的实际性收入,显然比暂时性的“发钱”更人性化,也更能收到实效。

“全民减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还包括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减税,从个体到集体的减税行动,必将起到连锁反应,使整个社会处于“减压”状态,助推社会发展。此外,减税的本质也是还税于民,对于促进民众收入、提高民众幸福指数大有裨益,值得期待与尝试。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