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谁该为高知的“有才无德”买单?

www.fjnet.cn?2011-10-27 14:18? 孙梦?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据报道,北大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郴州籍男子廖某,是深圳财政局职员。谁曾想就是这样一名高知公务员,竟在4个多月时间里7次暴殴亲娘,骂母亲是猪,“咋不撞车死掉”?10月24日,他又撕咬、暴打父亲。目前,深圳警方已介入调查。

(10月26日《都市晨报》)

百善孝为先。按理说,比起那些还在农村老家务农的发小,这位北大研究生识文断字、知书达理,而且师出名校,不应该做出这种殴打双亲的忤逆事才是,为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反不如那些没上成学的农民?难道肚里喝得墨水多,懂得道理不应该更多吗?

不独有偶,最近还有两则类似事件。一则是北大高才生小魏全然不顾父母年迈,不找工作在家“啃老”十年。另一则是北航16岁博士张炘炀,逼父母在北京买房。堂堂名校高才生,或殴打父母、或敲诈父母、或逼迫父母,这不由得不让人迁怒于教育体制的失败。无论是唯升学率是瞻的“填鸭式”中学教育,还是唯就业率是瞻的“放羊式”高校教育,无一不是把“功利教学”紧紧攥在手心里,却很少把德育提升教学日程。诚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顾低头“授业”、从不抬首“传道、解惑”的应试教育,是该好好反省了。

不惟“教不严,师之惰”,家长们自身难道就没有责任吗?总还听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吧。在升学压力、就业压力、购房压力的循环压迫下,做父母的总是逼着子女为自己的理想买单,望子成龙,一再施压,省吃俭用逼着子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只看考试成绩、不听成长心声”的家庭教育,必将自酿苦果。当子女走进高校,终于有机会逃离父母的“教育逼迫”时,少不了要有“报复父母”的逆反心理。

当然,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万象归根结底还是社会问题,由于社会工作的长期缺位,作为个体的人只能是以学校、工作单位、从业区域为集体聚集。大多数单位只关心自身业绩和经营指标,很少关心或从不过问个体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对于个体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教育也仅是停留在宣贯层面,这势必为个体道德的有失偏颇埋下隐患。比如这起新闻事件的“男猪脚”,4个多月时间里7次暴殴亲娘,所在单位和居住社区竟一无所知,更从不过问。

行文至此,想起前不久北京大学对中学校长实名推生的第一条要求便是“孝敬父母”,顿觉得实乃明智之举,好学生、好公民的标准不应该只是“学习好”,现在看来,“品学兼优”是任何时候都不能降低的硬杠杠。如果学校、家庭、社会都能够修正教育观念,还会有这么多道德素养不达标的高知为祸家庭吗?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