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特别话题 > 正文

城际高铁催生长三角一小时生活圈

www.fjnet.cn?2010-08-03 11:30? ?来源:上海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

目前,坐高铁的有几种人,一种是嗅觉灵敏、前来探路的商人,一种是尝鲜的商旅客,一种是随车的技术测试人员,最多的是旅游团中老年旅客。据统计,如今每天大约有7万至10万人往返于广深城际铁路上,在上海-杭州间的“钟摆族”每月约有6万人次。这些数字放在广州和上海庞大的人口总基数中,显得微弱无力,可在欧洲,摩纳哥的人口总数也只不过三万多。想象一下,近两个摩纳哥国家的人口都在广深、沪杭间进出,是何等壮观。

生活之苦:望而却步的高房价

他叫张华,复旦大学博士生,家在南京,过着典型的“5+2”生活,周一早上5点半起床,乘上近一个半小时的地铁,7点换乘动车,两小时后到上海上课。周五下午返回南京,与老婆团聚。这是他两年前读书时过着最频繁的生活。

由于每次都乘坐同一车次的动车,张华还认识了不少过着同样生活的朋友。大学临近毕业时,张华也想过说服自己的妻子来上海来工作。妻子虽说学历不低,在上海也能找到体面工作,可最后还是因为不适应,“被迫”回到了南京。

张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毕业后,我在一家报社谋到了一份记者的工作,工资5000元。5000元里面我要除去租借房子1500元,日常开销1500元,如果遇上几颗重磅‘红色炸弹’,基本上不剩任何积蓄。“

但是最令夫妻俩感到难以接受的就是上海的高房价,张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俩的月收入加在一起都在8000元左右,上海房价均价每平方米20000元左右,如果想买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保守估算也要在200万元左右,按照首付两成、贷款30年计算,以后每个月还贷后根本不足以生活,更别谈要孩子了。但如果在南京买房子的话,会省很多钱,压力小了,也比较现实。”经过反复考量,夫妻二人最终买下了南京一套80万元的房产,同时加入了钟摆族行列。言语之间记者感受到了一个35岁男人的无奈。

在张华看来,南京是自己生活的地方,大街小巷都很亲切熟悉。上海是打拼的城市,承载着自己的事业与梦想。对两座城市,他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无论待在哪里都好,小城市适合居住,大城市适合打拼,而且吃喝玩乐的地方特别多。”当记者问起他未来是否会选择上海定居、买房时,张华说:“暂时没有计划,不过为了孩子,我一定会努力,希望他能在上海受到更好的教育。”

家庭之暖:晚上回家吃饭

他叫刘建春,供职于上海铁道报社,他这次的目的地是苏州网师园旁。每天早晨第一缕霞光映红天空的时候,他乘坐子弹头火车从苏州赶往上海,在天目东路旁边一幢建于1935年的大楼中,他打开笔记本电脑,抬起头,窗外就是老北站……

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无论春夏,他都5点半起来,整理下着装,拿着妻子为他准备的馒头出门,6点27分前抵达苏州火车站,搭乘D5459火车,7点09分到达上海,搭乘公交13路或者63路,到老北站下来。不折不扣,8点正好坐在位子上,打开笔记本电脑。

刘建春是年纪较大的钟摆族,作为一名铁路工作者,他见证了近二十年的铁路火车变化,“1994年的时候,我们当时坐的是绿皮车,晃晃悠悠补个觉就到了,到了之后才是高速列车,再是动车,现在就是高铁。“

刘建春每天钟摆于上海与苏州之间,虽然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件麻烦的事情,但是刘建春却是乐此不彼,“早上坐火车过来,都是来上海工作的,时间长了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朋友。”当然有时候碰到恶劣天气,刘建春也非常郁闷,但还是硬着头皮准时踏上D5459,“我还是比较享受这样的生活,苏州的空气比较好,上海的节奏比较快,一天之内既能吃到豆腐干,又能吃到五香豆,这可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可真正让刘建春放弃定居上海念头的,是因为妻子有一份安分踏实的工作,“我的妻子是一名中学老师,她并不想离开苏州,如果来上海她还要重新找工作,太麻烦了。”

为了妻子的事业,刘建春只能奔波于两地,每天17点准时离开单位,坐上17点37分D5444的动车赶回家吃晚饭,到达苏州18点18分,然后坐地铁再回家。当记者问及刘建春为何不考虑早一班火车回家时,刘建春笑呵呵地告诉生活周刊记者,“这个时间是最标准的,可以逃避做饭,回家就能吃上现成饭了。”

作为《火车老站地图》的作者,刘建春显然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他打开书告诉记者,“这样看来,最早的钟摆族应该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上海的一些名人,比如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周瘦鹃,他经常钟摆于上海与苏州之间。”刘建春笑道。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