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中秋节应继承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
www.fjnet.cn?2009-10-04 04:43? 周欢?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一度中秋佳节,又是月满西楼团圆时分,值此良辰美景,古人每每把酒临风、对月当歌,其趣盎然,其意深远。环视当下,食月饼、观皓月习俗虽在,精神意蕴、人文风气荡然矣。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肇始于千年前祭奉月神之祭品,月饼成为仲秋必备之物,亦贯串着悠远的中华文化史。嫦娥奔月散月饼之传说,唐太宗赐月饼名之故事,朱元璋月饼传军情之轶闻,发乎中秋又不止于月饼。文化名人赋诗填词亦对月饼情有独钟,苏东坡谓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杨光辅描述“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袁景澜称其“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中秋之日,以饼相遗,取团圆义,古人吃的不系月饼系文化。反观今之现状,月饼喧宾夺主,令人啧啧喟叹。

远观超市之内,各式中秋礼品琳琅满目,近看则为之哑然。天价月饼,纯金包装、阵容豪华,动辄数千上万元;至尊螃蟹,穿金马甲、气度非凡,要价十万元一对。“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礼不同”,然而月饼历年中秋不可或缺,不仅讲求好看更遑论好吃。大的小的,圆的抑或方的,本饱含文化味之月饼已然沦为饕餮者满足口腹之欲的杂食。呜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团圆之日,思归情节倍添,此之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明月寄相思,千里送真情,天人相隔时古人寄愁心与明月,怀乡思亲、慎终追远。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者,有发出“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感慨者,有传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祝福者。皓月绝非仅为一个实体,更可谓中华文化之重要符号。中秋之时,观美景,赏圆月,做诗对,文人骚客、学人雅士看的不是月景是心景。此番雅兴志趣、此种诗情画意,身处躁动喧哗语境下的现代人怎能体悟其中一二?

揆诸现实,赏月不过为当下人中秋应景之举而已。现代都市灯火辉煌,只见夜如白昼,怎见皓月当空?更有甚者,大气污染不浅,只有层云叠障,哪有月明星稀?倘有月色,亦鲜有人多望几眼,观电视、上电脑,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圆月与中秋。良辰美景奈何天,晓风明月谁家院?哀哉!

中秋佳节,品月饼、赏圆月,千百年来传统不变,然则文化味越过越淡,个中缘由颇耐深思。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凸显,节日之旨归不在吃喝,而贵于独特文化精神的继承。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