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
分享
第63期 "烧去千灾,迎来百福" 火鼎公婆跳出"国泰民安"
  • “火鼎婆”的装扮一般较为夸张,图为吴润珠在表演。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翻拍
  • 吴润珠向记者展示“火鼎公婆”所用的烟斗和蒲扇。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 吴润珠教孩子们表演火鼎公婆。受访者供图
  • 不少来泉州的外国人也对这一闽南民俗表演很有兴趣。受访者供图
  • 火鼎公婆表演走进泉州各大校园。 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浓妆艳抹媒婆痣,宽袖阔腿摇摆姿,熊熊烈焰烧妖氛,公婆抬鼎留乾坤……在闽南一带,火鼎公婆这一民俗表演,因其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诙谐逗趣的表演形式、神秘的民间信仰色彩,为民众所喜闻乐见,根植于泉州草根文化血液中,历经数百年传承而不衰。

近年来,随着移风易俗的逐步推进,依靠民间活动生存的火鼎公婆表演也越来越少,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特色技艺更是知之甚少。在民间,这一表演形式寄托了民众对“消灾解难、国泰民安”的希冀。疫情期间,各地的民俗活动取消了,但火鼎公婆所蕴含的初心却从未更改。

14岁学艺 演了39年“火鼎婆”

“火鼎婆”的装扮一般较为夸张,图为吴润珠在表演。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翻拍

365体育备用网址:火鼎公婆这一表演形式的由来及产生的年代,众说纷纭。有说,宋代百戏就有火鼎公婆,明代《闽书》,清代的《泉州府志·民俗》中,也有相关记载;也有说,火鼎公婆起源于清末,是群众在劳动生产中对文化的一种创造。

火鼎公婆表演多见于迎神赛会的民俗踩街活动,民间普遍认为,该舞蹈系源于城隍、王爷等民间神出巡时,抬火鼎“踩路”的民俗,表达了人们对扫除一路污浊,驱除疾疫、驱邪镇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求,有“烧去千灾,迎来百福”之意,也寓意着当代人民群众生活如公婆所抬之鼎“红红火火”。

早前,火鼎公婆表演一般由抬着火鼎的“火鼎公”“火鼎婆”以及紧跟二老身后、挑着柴火担子的“女儿”组成。“女儿”需及时向火鼎中投放木柴,使火焰不灭。早期,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经常会被烫伤,脸也很快会被熏黑。随着时代变迁,木头烧的柴火已换成了更为安全的“电子火”,不再有“女儿”挑柴火,观众的关注点也集中在了两个“丑角”火鼎公婆上。

泉州鲤城火鼎公火鼎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润珠居住在泉州鲤城区常泰街道五星社区,从14岁开始学习表演至今,已扮演了39年的“火鼎婆”。吴润珠还记得,学艺初期,教她的是村里年过古稀的老师傅吴世聪。70多岁的吴世聪也是从小学习技艺的“练家子”,虽然身子瘦瘦小小的,但演起“火鼎婆”却神形兼具,风情万种,一摇扇、一扭身,皆是戏。

踩高跷、火鼎公婆、拍胸舞蹈、跳鼓舞……那个年代,现代娱乐活动少,民俗表演很受欢迎,热爱艺术的吴润珠样样都学了个遍。“其实民俗表演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整体比较粗糙,要看学生的领悟力,更多的是在实践中逐步熟练。”吴润珠拜师不久后,就经常跟随师傅参加附近十里八乡的踩街活动,师傅也在每次表演前进行指导、表演后进行总结,就这样慢慢积累了表演经验。

装扮夸张 表演需神形兼备

吴润珠展示“火鼎婆”表演时的形态。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没学之前,看别人表演好像很简单,学了才发现很辛苦。”吴润珠说,仅是“火鼎婆”的舞蹈步法就分为小碎步、掌中木偶步、提线木偶步、四方步、上山步、下山步、过独木桥步等近十种。“走上山步的时候,腰要向后挺;下山步,腰要猫着;走独木桥,脚尖要踮着……”这些生动的步法没经过数年的表演经历很难模仿到位。“火鼎公”则时而做“乐乐步”,时而做“欢畅步”。

除了步法,神情手势也要配合到位,以做到形态俱佳。表演的时候,演员根据队伍节奏自由发挥,舞姿神态随意变化。由于是丑角,“火鼎公”“火鼎婆”在表演中要一边“打情骂俏”,一边歪唇咧嘴作“调戏”状,整体显诙谐滑稽之感,兴起时,晃动着熊熊烈火到观众面前,戏逗观众。如何表演得更好,全凭经验及演员自身的体会。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装扮和道具就显得特别重要。

火鼎公婆的装扮与被誉为“南海明珠”的泉州高甲戏中“破衫丑”“家婆丑”是一类的打扮,而“女儿”的表演大多来自梨园科范动作,这对于研究民间舞蹈与地方戏曲的关系及其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吴润珠向记者展示“火鼎公婆”所用的烟斗和蒲扇。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火鼎婆”的装扮一般较为夸张,浓妆艳抹的脸上点着一颗蜘蛛状的媒婆痣,寓意“知足常乐”;头上带着闪亮的珠饰,插着夸张的大花;身上穿着宽袖阔腿的艳丽衫裤;脚着软底绣花布鞋,手持大圆蒲扇,一挥一舞间,逗趣的媒婆形象就出来了。“火鼎公”头戴圆帽,身穿马甲褂子和宽筒裤,脚着黑布鞋,手拿长旱烟管。虽然装扮没有“火鼎婆”那么夸张,但两者风格保持一致,一前一后,颠而不狂,痴而不醉,十分和谐,也十分诙谐。

吴润珠告诉记者,每次参加表演,他们都是自带装备,自行化妆。经过几十年的历练,现在,吴润珠完成整套“火鼎婆”的装扮,仅需半个小时,“火鼎公”就更快了。

火鼎公婆的表演因时因地而定,时间可长可短,有的仅需几分钟,民俗踩街活动则大部分都要一小时以上,长的甚至要跟七、八个小时。“因为是从头到尾都要动起来,所以常常一场表演下来,骨头都不是我们的了。”表演虽然需要耗费大量体力,但吴润珠总是不知疲倦,越跳越开心。围观观众的肯定、赞赏和有趣的互动,都会让她跳得更卖力。

“他们开心,我们就开心。”他人的肯定和自身的兴趣成了吴润珠把这份事业坚持做下去、做大的动力。

百年传承 多人拜师学艺

吴润珠教孩子们表演火鼎公婆。受访者供图

泉州的民间信仰氛围浓厚,民俗活动相应较多,以往,火鼎公婆每年都有三四百场表演。近年来,在各地移风易俗号召下,民俗活动少了很多,火鼎公婆表演随之减少。

由于民俗表演艺人的收入不稳定,因此,专职从事火鼎公婆表演的人并不多,多数为业余表演者。目前,火鼎公婆的表演者主要分布在鲤城区的农村地区。“当时和我一起学的一共有十几个孩子,现在还在做这个的只剩下我一个了。”吴润珠告诉记者,虽然民俗活动少了,但作为原汁原味的泉州民俗特色表演,火鼎公婆仍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和政府的重视。一些商铺开业、大型晚会演出,也常常能看到火鼎公婆的表演。

“我师父也是从小学习这个的,从我师父的师父那辈算起,仅是我们这一派系也至少传承百余年了。”吴润珠凭借百年传承体系的“根正苗红”,成为当地火鼎公婆学习拜师的不二人选。许多闲坐在家的农村中年妇女纷纷向她学习扮演“火鼎婆”,吴润珠的丈夫在工作之余也会向她学习“火鼎公”表演,并经常参加当地踩街活动,日积月累,也成了半个“专业人士”。2016年,吴润珠夫妇就受邀参加春晚泉州分会场的表演,成了一对真正的火鼎公婆。

不少来泉州的外国人也对这一闽南民俗表演很有兴趣。受访者供图

除了在省内表演,吴润珠还去过多个省市及港澳台、马来西亚等地演出,并代表泉州市、福建省前往多地表演、参赛,深受各地观众喜爱。

近年来,泉州市政府对非遗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做出了许多发掘、抢救、传承和弘扬工作。“泉州鲤城火鼎公火鼎婆”于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慕名前来找吴润珠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有艺术团、有高校师生,还有德国、日本等一些外国人也都来学。他们对传统的闽南民间艺术很感兴趣,希望学了之后能回去教当地的孩子们。”吴润珠说,只要有人来学,她都很用心教。一般半天,吴润珠就能讲完火鼎公婆的神态、步法、装扮等,但学员要领会贯通,演出自然、逗趣,还需不断练习与实践。

作为闽南民俗文化的一部分,火鼎公婆表演走进泉州各大校园,颇受欢迎。图为泉州市第一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开放日活动中,表演火鼎公婆。 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在闽南,不少学校都想将这一特殊的闽南艺术传承下去,因此,有的学校会邀请吴润珠去给孩子们上课。从幼儿园到中学的课她都上过,大多数孩子对这一有趣的表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也让吴润珠感受到泉州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我希望孩子们能将火鼎公婆的表演一代代传承下去,成为闽南人永远的民俗艺术印记。”吴润珠感叹道,几百年的传统表演,如果失传了会很可惜。

“政府对我们传统民俗这么支持,我一定会尽力去演出,直到跳不动了!”今年53岁的吴润珠仍怀着满腔热血,不遗余力地推动这门技艺的传承发展。(本网记者 谢玉妹 陈培源

在闽南一带,火鼎公婆这一民俗表演,因其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诙谐逗趣的表演形式、神秘的民间信仰色彩,为民众所喜闻乐见,根植于泉州草根文化血液中,历经数百年传承而不衰。

近年来,泉州市政府对非遗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做出了许多发掘、抢救、传承和弘扬工作。“泉州鲤城火鼎公火鼎婆”于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政府对我们传统民俗这么支持,我一定会尽力去演出,直到跳不动了!”——吴润珠

记者 谢玉妹
记者 陈培源
编辑 林瑶
昵 称: